本文共1051字
█台灣綠能協會總顧問朱武獻
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李昭興教授2021年11月1日發佈資料顯示:台灣每開發1GW地熱發電,每年可節省666億元石化燃料進口費用,減少490萬噸燃煤及1,380萬噸二氧化碳,倡議基隆協和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改建為「地熱發電廠」。
去年2月發生俄烏戰爭,全球石化燃料價格飆漲,去年台灣天然氣進口費用已超過2座核四的建設費用。台灣全年用電量少則28GW,去年夏天用電高峰則爆表近41GW,充分利用地熱發電,不僅節省可觀的費用,也比較不必擔心對岸封島軍演導致石化燃料進不來。
許多民眾不知道地熱發電是再生能源綠能的一種,甚至能源企業也不清楚台灣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民 眾可感受到風吹日曬,對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不陌生,但地熱存在地底,因為看不到而存疑。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資料顯示,全台地熱蘊藏量近160GW,可開發近33GW。
可24小時穩定發電是地熱發電的最大優點,但並不是隨意鑽下去就有地熱。依過去的探勘資料,台灣約有26個地區適合開發地熱,善用精準的探勘儀器,精確掌握熱源和深度,得到完整的地質探勘報告及產能規劃。
地熱發電在國外已有近百年歷史,地熱發完電後的尾水,透過回注井回注大地做好水土保持,證明安全可靠無污染,並可作為基載電力的再生能源。台灣跟日本、菲律賓都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地熱潛能豐富,但發展上卻遠遠落後。日本政府提供民間貸款開發地熱,菲律賓1990年停用核能後,就以BOT方式引進國外技術開發地熱。
地熱探勘、鑿井、發電機組…等,商機上看兆元,過去政府未重視、未做好詳細探勘和全面的開發規劃,法令也不完備,且缺乏地熱相關技術及人才。由於前期投入成本和風險高,商轉回收遙遙無期,導致廠商卻步,應納為國家能源政策,比照風力發電,以BOT方式引進國外的技術、經驗和資金,建構地熱綠能產業鏈。樂見去年底「再生能源條例」修法加列「地熱專章」準備送立法院三讀。
地球嚴重暖化,氣候變遷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北極熊也成為瀕危動物。英國慈善團體「基督徒互援會」指出,2021年全球10大氣候災損超過1,700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200億美元。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目前各國都規劃「淨零碳排」時程,各大企業也積極加入「RE100」組織。各國如火如荼開發跟使用再生能源和乾淨能源,但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能源電力應該多方來源均衡發展。台灣發展太陽能多年,已經開花結果,風力發電在中外廠商的努力下也蓄勢待發,接下來應該關注地底下豐富的地熱資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