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台船營運展望樂觀 政策推動造船產業回溫

台船董事長黃正弘。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船董事長黃正弘。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099字

經濟日報 文/吳秉鍇

台船(2208)商船訂單開始投產將進入交船密集期,股價6月上旬打底完成近期走高,上周五(20日)收在17.65元,下跌0.7元,跌幅3.81%,單日成交量4,725張。5日均價大於10日均價,10日均價大於20日均價,近十日三大法人買超大於1.5萬張,技術面具有優勢。

台船的成立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國家十大建設啟動,其中「籌建完整造船與造艦的大造船廠」重工業體系,確認在高雄打造。接續,1972年4月,「高雄造船廠籌備處」正式成立,進行籌建工作。1974年1月,「中國造船公司」開工建廠,於1976年5月31日完成建廠。在日本IHI提供的圖資下,1977年12月31日完成建造第一艘載重44.5萬噸的「柏瑪奮進號」油輪,並開始接進各種船型訂單、生產。1989年7月,行政院成立民營化推動小組,加速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台船成為第一波移轉民營的經濟部所屬事業之一。並在2008年12月18日完成民營化,掛牌上市。

法人指出,觀察台船近幾年營運表現,由於所承造的國艦國造訂單,因單艘或首艘艦艇較多,如新型救難艦、潛艦國造原型艦(IDS)和環海翡翠輪(MIV)等,不同於傳統系列商船,其建造複雜度高且缺乏學習曲線效應,以致連續三年呈現虧損,不過,目前迎來轉機。

台船在新商船訂單方面,繼去年8月與中航簽約,取得二艘21萬噸散裝貨輪訂單(含二艘選擇權),今年1月15日再與萬海簽約建造12艘8,700TEU貨櫃輪新單,另四艘同型船選擇權也已敲定。

截至今年1月底為止,該公司在手訂單合約金額逾1,300億元,包括一般商船17艘、軍艦及公務船14艘,以及26座石化品儲槽統包工程、槽車裝卸工程統包工程一案,尚待執行金額約800億元。

國造潛艦方面,原型艦海鯤號正陸續進行泊港測試(HAT)、海上測試(SAT),將依合約進度,於今年11月交艦;而海鯤號後續兩艘今年3月開始設計、採購與船段施工,5月完成簽約程序,認列進度對應營收,讓5月營收創下單月新高77.97億元,月增8.34倍、年增5.26倍。

雖然,該公司公告自結5月稅前虧6.21億元,以股本127.45億元計算,每股虧損0.48元,累計前五月稅前虧損23.73億元,每股虧損1.86元。但台船針對大型商船新業務陸續認列和海鯤號後續艦兩艘開工,訂下營運目標,力拚2025年虧損大幅收斂,2026年開始轉虧為盈。

另外,台船在前年就投入無人船研發,2024年首季籌組相關團隊,目前原型船剛剛亮相,初步以軍事用途為主,成型後也可以導入商用、民用領域,未來新單再有進帳可期。

選股原則

5日均價大於10日均價,10日均價大於20日均價,近十日三大法人買超大於1.5萬張。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日月光營收/第2季1,507億元登同期次高 匯損無礙先進封裝持續成長
下一篇
統一營收 三喜臨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