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腦細胞死了不能復生,為什麼還有人期待阿茲海默能治好?答案竟藏在你嘴裡

本文共1279字

經濟日報 時報出版

文/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數年年攀升,但大多數人直到記憶出現明顯障礙,才驚覺「大腦已經失守」。當疾病進展到腦細胞死亡階段,正如人死不能復生,細胞也已不可逆。問題不在於「還能不能治療」,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太晚發現」。

被國內媒體譽為「醫界福爾摩斯」,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在《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一書中,系統性揭開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制與六大病因,指出最容易忽視的預防盲點——口腔細菌,正悄悄成為失智的加速器。

阿茲海默症主要分為兩種:早發型與晚發型。早發型患者通常在65歲前發病,占比不到一成,與遺傳基因(如APP、PS1、PS2)高度相關,可透過基因檢測預先得知是否帶有致病突變。而絕大多數(超過90%)的患者屬於晚發型,主因來自後天因素,特別是荷爾蒙失衡、頭部外傷、中風、毒素累積與慢性感染等。

其中「腦細胞萎縮」與多種荷爾蒙水平相關,包括甲狀腺素、孕烯醇酮、黃體素、雌激素、睪固酮和維他命D。一旦分泌不足,大腦便失去神經保護機制,逐漸萎縮退化。此外,重金屬、雙酚A、霉菌與有機毒素的長期暴露,也會加劇神經發炎反應,促使β澱粉樣斑塊堆積。

值得注意的是,學界近年逐漸重視「病源體假說」。早在1980年代就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可能與感染有關,近期更有實證顯示,單純疱疹病毒可穿越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直接促成β澱粉樣斑塊形成。事實上,70%五十歲以上民眾曾感染口腔疱疹病毒,而病毒在宿主壓力大或疲勞時便會活化,進一步傷害神經。

除了病毒,科學家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還發現大量來自口腔的致病菌DNA,包含牙齦紫質單孢菌、福賽斯坦納菌、具核梭桿菌等多達十種以上的細菌,其中以牙齦紫質單孢菌的影響最為顯著。實驗發現,該菌不僅可從口腔侵入大腦,還會導致類似阿茲海默的神經退化症狀。

一項針對2355位6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患者體內普遍具有較高力價的牙周病抗體;且若同時患有牙周病,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會在半年內快上六倍。更有研究指出,牙齒缺失超過16顆者,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顯著提高。

而腦中風,亦是阿茲海默六大主因之一。除常見的血管硬化外,2015年日本大阪研究發現,出血性中風患者唾液中有26%帶有「轉糖鏈球菌」——這種細菌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導致微出血,隨年齡與血壓上升使血管更脆弱,進而引發腦出血,間接提高失智風險。

種種證據指向同一核心:口腔菌群失衡不僅引發牙周病,更可能經由免疫低下或血腦屏障老化,讓細菌長驅直入,引發神經發炎與腦部病變。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口腔細菌更容易滯留血液中超過三小時,進而穿越腦部防線,種下阿茲海默症的病根。

「大家能接受人死不能復生的事實,卻總對死掉的腦細胞抱持幻想。」曾嶔元強調,阿茲海默症並非無藥可醫,而是根本無法逆轉。一旦記憶退化、神經萎縮成形,就不可能「補救」。真正的策略是趁早預防,其中最實際也最容易做到的一步,就是每天徹底清潔口腔、控制牙周病菌擴散。

失智的防線,不該設在記憶出錯之後,而是從一顆牙齒、一滴唾液開始築起。

本文節錄:【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一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2015年,時報出版邁入第40個年頭。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雨彈轟炸!台北市大雷雨 信義、南港10分鐘降雨量5毫米
下一篇
台日合作策展 史博館「台灣蘭花百姿」大展 從蘭花看台日韓奇妙關係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