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失智症新藥上看150萬元 專家籲不符條件也別放棄自己

本文共1386字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阿茲海默症針劑新藥上市與啟用,對許多患者帶來希望。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指出,根據研究結果,新藥可延後輕度失智症病情退化4至5年,推估國內符合藥物使用的患者近10萬人,但18個月全自費檢查與藥物使用金額達150萬元,為患者帶來希望,也帶來巨大財務壓力,呼籲不符用藥條件的輕度失智者,不要放棄自己。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處長陳俊佑指出,根據基金會28年來的實務服務經驗與參考國內外研究,失智症本來就是高成本疾病,失智症病程一般8至10年,隨著愈早確診,也有高達15至20年以上者。這段時間,若請外籍看護照顧、使用長照2.0、或送養護中心,或家人自行照顧,每年平均照顧負擔超過50萬元,整個病程照顧經費可能高達400至1000萬元。

陳俊佑指出,若能早期診斷,符合這2款藥物使用,雖然150萬元是一大筆費用,若病患壽命長度不改變,或可視為提前使用以後的3年照顧費用,但患者與照顧者生活品質可以因此提升。

陳俊佑指出,雖然這2款治療藥物可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但據研究,對認知功能改善並無直接幫助。因此,民眾要知道單靠藥物並不足以應對失智症,更重要的是要及早進行生活型態再設計「六大關鍵行動」:就是腦動、身動、人際互動、健康飲食、充足的睡眠及慢性病管理。不符用藥條件的輕度失智者,也不要放棄自己。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紀錄片「與失智共舞」中,紀錄3位主角的故事,一位是今年98歲,確診失智已24年還念完大學、碩士的林添發,歷經中風確診失智12年,至今還維持正常大腦功能的劉仁海牧師、已經活躍於失智倡議確診近10年,仍維持輕度失智的白婉芝老師,陳俊佑指出,他們雖然用的是舊的失智症治療藥物,但透過自身與全家人健腦生活型態的養成,讓自己的疾病維持輕度狀況多年。

由台大教授毛慧芬、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黃秀梨、副教授李仰慈、成功大學助理教授張玲慧、輔英科大助理教授蘇姵綺,於112年在宜蘭縣完成的「12周健腦生活型態再造」課程,針對138位65歲以上民眾,進行前後測與統計分析,長者的認知、肌力、生活功能、健康總分進步達統計顯著水準,營養口牙、幸福感也提升,長者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有助益,目前為國健署113年新增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

延緩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針劑共兩款,皆為單株抗體:由百健與衛采共同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禮來藥廠開發的「欣智樂」(Kisunla)。針對阿茲海默症早期病理機轉,清除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ß),以延緩認知退化,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樂意保」每兩周注射一次,後續可改為每月一次,研究顯示可延緩病程約26%;「欣智樂」則為每月施打一次,平均可延緩約35%,並採「固定劑量+固定療程」設計,當類澱粉蛋白斑塊清除達標後可停藥。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呼籲,健保署應重視失智症者權益,癌症治療領域,免疫藥物已陸續獲得健保給付,失智症應比照辦理。另外,長照個案增加與期程延長,對家庭負擔日益艱鉅,我國對長照保險需要日益殷切,也需要政府主管機關重視與推行。

民眾為預防失智,也應盡早建構健腦生活型態。2025年大腦保健實作班帶領人培訓尚有宜蘭、高雄場次招生中,歡迎參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或電話洽詢:02-2332-0992分機103吳社工,預約一個不失智不失能的未來。

阿茲海默症針劑新藥上市與啟用,為患者帶來希望,也帶來巨大財務壓力。記者林伯東/攝...
阿茲海默症針劑新藥上市與啟用,為患者帶來希望,也帶來巨大財務壓力。記者林伯東/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大暑來襲,身體快中暑、情緒也快爆炸?你需要的是「靜心降溫術」
下一篇
星座理財/巨蟹座 正財穩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