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7字
本周二是國中小開學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潘建志提醒,孩子若無法收心,甚至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情況,家長可從旁協助調整作息,並透過溝通、言語鼓勵找出癥結點,也可在返校日、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上下學,擺脫「收假症候群」。
高中、國中、國小學生歷經為期21天的寒假,其中國中小學生在假期接近尾聲時,難免出現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無法收心的情況,如同節後症候群(Post-holiday syndrome,又稱收假症候群)。潘建志建議,家長可從旁協助孩子調整作息、返校日勿請假、多溝通與鼓勵、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親師合作等方式,幫助改善相關問題。
一、調整作息:寒暑假等長假後,孩子容易日夜顛倒,導致生活作息紊亂,可在鄰近開學日約前一周,幫助孩子調整回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
二、參加返校日:返校日有助於孩子調適心態,也能見到許久不見的同儕,因此建議不要隨便請假,若學校在寒暑假時有開放民眾入內,家長也可在鄰近開學日的前幾天,帶孩子回去校園散步。
三、多溝通與鼓勵:孩子無法收心,甚至對學校心生牴觸,家長可透過溝通、言語鼓勵找出癥結點。
四、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國中前的孩子,不論平時是否自主到校,家長都可在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上下學;國中後的孩子,家長不妨多訓練養成獨立上下學的習慣。
五、親師合作:孩子仍無法收心,不願意回去學校上課,家長可告知班級導師,請導師留意孩子在校的情況,若需要進一步協助,也可尋求校內輔導教師。
不過,潘建志說,若孩子持續排斥到校上學,可能源自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又稱拒學症),症狀包括返校時出現噁心、頭暈等身心異常反應,在家時情況好轉;或幼兒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當孩子一離開親朋好友所在的環境時,有冒汗、心悸,甚至無法正常言語等情況。
潘建志說,外籍配偶子女,或出生在衝突不斷的高風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孩子,及曾遭遇校園霸凌、教師責罰後忿恨難平的學生,都有較高機率得到學校恐懼症,常見於學齡初期的兒童,有的會隨著年紀漸長,或與同儕、教師相處後好轉,若伴隨憂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心理障礙,須以諮商、行為或藥物治療改善,或經監護人同意後申請在家自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