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221字
編按:青春期孩子已長成一把待磨的刀;過多的刻意作為,往往只會逼出利刃的「反作用力」。輔導、陪伴超過一萬個青少年家庭的資深校園臨床心理師告訴你: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把自己活好,就是把孩子教好的第一步。
作者:K老師(柯書林)
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青少年父母最感痛苦的,莫過自己對孩子如此在意的心,竟得不到絲毫理解;更讓人心傷的是,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努力付出,卻只換來一臉的不屑。
是的,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孩子們培養出的最厲害的新技能之一,就是把父母、師長自身性格中不那麼成熟的部份完全激發出來。幸運的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也都曾是青少年,正公平地親身經歷著與上一代相同的難題。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
「請問K老師,要怎樣才能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啊?為什麼他愈大愈講不聽?以前不會這樣啊!」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家長對我提出類似的疑問。
「講不聽」,就是親子溝通中的「反作用力」。
漸比父母高壯的青春期孩子,此時已經長成一把待磨的刀;為成就一把鋒利亮眼的好劍,自然少不了磨刀霍霍的揮汗過程。至於,鐵片能否化身為寶刀名劍,實取決於磨刀石是否耐磨?
此刻,發現自己就是那塊磨刀石的家長,請別昏倒。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並不容易,過多的刻意作為,往往只會逼出利刃的「反作用力」,就像此刻在我前面這對已經完全無法對話的母子,早在家裡廝殺了無數回:
母:快關機啦,來吃飯囉。
子:好,等一下就好。
五分鐘後—
母:叫你關機沒聽到嗎?
子:再等一下下啦,就要破關了嘛!
又一個五分鐘—
母:你說再等一下,已經等九下了。你電玩再玩個不停,眼睛準瞎掉!
子:吵屁啦,瞎就瞎嘛,我的眼睛不用你管!
結果,母子內心各自#$&*@……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幾近決裂。
別讓親子溝通充滿「反作用力」
進入青春期之後,身高比父母高的孩子,如火;爸媽脫口而出的話,似油。火上一旦加了油,家就陷入了祝融,而心理師也跟著受到波及。
後來在晤談室,我與這對母子開啟了另一場對話。
「當一個人連眼瞎也不在乎,您說嚴不嚴重?」媽媽冷不防劈頭一問。
「這個嘛……眼瞎也不在乎,是有點嚴重。」沉吟半晌,我總得給回應。
「就跟你說,你的問題很嚴重吧!心理專家也這麼認為。」媽媽轉過頭去,開始對孩子說教。
而我,突然發現自己被媽媽「設計」了。
「我哪有!」進診間後一句沒吭的孩子,此時猛然地如暴龍般大吼。
「你看你看,就說你脾氣愈來愈差,還不承認……」媽媽在口頭上不甘示弱,完全不明白自己在講這句話的同時,又對孩子開了一槍。
為了中止這場充滿「反作用力」的溝通,我只能將母親先請出晤談室。
就心理師的專業角度而言,任何再嚴重不過的親子衝突,只要肯錯開「空間」,並給彼此一些「時間」冷靜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是沒辦法商量的。
只是,道理人人都懂,真在日常碰上時卻很難做到。
也因此,幾乎所有大人都試圖想搞懂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麼」,只不過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之前,我們要先明白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青少年的倨傲無禮,不是近代新發明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華許(David Walsh),在《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Why do they act that way?A Survival Guide to the Adolescent Brain for You and Your Teen)一書中提到,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個過渡階段:
他們不再是兒童,也算不上大人,而是這兩階段的銜接。
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們,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幅度的生理變化。
對成年人來說,三、五年之內也許只是看來「年長」了些,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短短三、五年就足以讓他變成完全不同的人。這些巨大的變化經常讓絕大多數的家長措手不及,所以稱面對子女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具挑戰的階段並不為過。
不過,讓現代父母更頭疼的是,出生在網路時代的孩子,因為家戶生得少,投入在其身上的資源反而更集中,所以他們會比過往的孩子更快脫離童年,並且更晚步入社會。
換言之,網路世代的家長,陪子女過渡到成人階段的時期將會特別的長!
偏偏對於身處少子化年代的家長而言,說什麼也得把這唯一,或唯二的子女給「教好」啊!
至於,家長該怎麼把孩子教好?倘若孩子還小,多點耐心,再加上用力喊叫,勉為其難或可奏效;但是當子女漸漸長大之後,過去那些招數全都無效,孩子還愈來愈不受教。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態度這麼惡劣啊?」
「我在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會如此離譜!」
幾乎每一位來請教青春期子女問題的家長都會這麼說,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也覺得下一代沒救了!
「現在的年輕人崇尚奢華、欠缺禮節、輕視權威,對年長者毫無敬意,喜歡在運動的地方閒聊。他們不像過去的年輕人懂得在長者進來時起身致意。他們頂撞父母,在客人面前喋喋不休,進食時狼吞虎嚥,對待師長有如暴君。」—蘇格拉底(Socrates)
看了具備人生大智慧的哲人蘇格拉底,對於年輕人的評價以後,就知道青少年孩子的倨傲無禮和甩門抗議,都不是近代才出現的「新發明」。而且從蘇格拉底到現代父母,面對青少年都同樣地感到困惑和失措,那就證明了: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糟。
但是,面對這些連蘇格拉底都受不了的年輕人,如果你想讓日子好過些,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之道,大人們得多學幾手新招,才有辦法和孩子長期過招,而且有能力見招拆招。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的《減法教養:青少年家長必修!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面對孩子進入「超長青春期」,走出焦慮、得到療癒的新教養守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