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25字
瓊瑤辭世,文化界人士紛紛哀悼,指她「教會我們如何愛,又如何掌握死」。性別學者高穎超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是務實的金牛座,從小不愛瓊瑤。但他認為,暢銷女作家用故事教會了我們如何愛,也教會我們如何掌握死,讓他相當佩服。
浮光及春秋書店店長JC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劉家昌的歌她幾乎都會唱,瓊瑤的小說她也幾乎都看過,認為這兩人幾乎構築了70、80年代十足文藝腔的、風花雪月傷春悲秋的台灣流行文化。
她說,學生時期讀《窗外》,彷如聖經般膜拜。之於蒼白苦悶的女學生,《窗外》儼然臆想愛情的移情良藥(或毒藥)。事實上,瓊瑤甚至訓練她一目十行的速讀能力,因為言情小說這文類,快快讀完才能趕緊換下一本。至於如她這般著魔的嗜讀者,想從中追求什麼,當然是現實裡永遠不會現身的、瘋狂熾熱的「愛情」。
出版人林彥傑則指出,瓊瑤從把自己的故事改寫成《窗外》開始,到人生最後,把最後一天都寫成千字文、拍成影片(影片還有後製),真的是人間奇事。
他說,瓊瑤不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她人生就是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