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35字
作者: 枡野俊明
人生在世總是有各種欲望。除了生存必要的食欲、睡眠欲之外,還有很多與生存沒有直接關聯的欲望。為了滿足這些欲望,我們會發揮超乎常人的力量,或者是拉踩他人、傷害他人。無謂的欲望愈多,會活得愈辛苦,但多數當事人不會意識到問題,仍盲目追求眼前的欲望。
僧侶之所以修行,就是為了要去除無窮無盡的欲望,即便如此,要超脫一切還是非常困難。正因為如此,修行是要持續一輩子的事。
對於一般人而言,也不可能屏除所有欲望,也不需要做到這個地步。只要還在社會上走跳,一定會萌生欲望,為了滿足欲望,就會有努力的動力。聰明地與欲望和平相處,便可使其成為提升自我的工具。
例如,在公司會有把工作做好的欲望,這是因為希望能有好的績效,所以會更努力。一旦考績好,薪水會變高,而想要薪水變高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只要是在社會上工作,便很難擺脫這種欲望。
生了孩子就會想要搬到大一點的房子,最好還是自己買的;等到新居落成,開始也想要買新車;一年想帶全家出遊一次、生日想買禮物給家人,當然還想讓孩子上大學,欲望愈來愈多。
面對無窮無盡的欲望,能夠全部如願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無法滿足的狀態。
蓋了自己的房子很開心,但是還貸款時很吃力,因此沒有閒錢去家庭旅遊。工作考績沒有比預期中來得好,因此與晉升無緣。當自己離想像中的規劃愈來愈遠時,面對無數個無法如願的欲望,只能茫然的保持現狀。這樣的狀況,只能說是欲望招致的不幸。
五十歲過後,請整理自己的欲望清單,把長久以來的欲望都列出來。四十歲之後狀況會改變,應該會有很多已經不是必要的欲望。
例如,一年一次家庭旅遊的欲望,在孩子們獨立之後就不需要了,也不用開大車。飲食方面,相較於高級餐廳的套餐,還不如太太的手做料理比較健康。西裝穿現有的那幾套即可,領帶不需要再買新品來替換,鞋子只要好好保養,也還可以繼續穿。
將目前為止的欲望列出來,就會了解到有多少沒有用的部分。的確,年輕時或許很需要,但是不代表五十歲過後也會需要。延續欲望等同於延續痛苦,什麼都喜歡、什麼都想要只會更辛苦,不需要的東西就大膽捨棄。
在物質氾濫中生活,總有一天會無法喘息,而無法滿足的欲望,有一天也會讓你窒息。
人到中年,不該再被欲望追著跑
在公司和工作上也是同理可證。以往只會追求自己的績效,想要在工作上有好表現、想要晉升,這是很多上班族的欲望。到四十歲為止還無妨,可以為了滿足欲望拚命努力,但是到了五十歲之後,對待欲望的模式已有改變。
焦點會從想要有成果、追求高績效,轉移到年輕一輩身上。不再只想著自己,所以力求表現,而是盡力想把部屬和後輩帶起來;不是為了自己的考績好而高興,而是為部屬有好成績感到喜悅。不是為了自己和公司,而是為了肩負未來時代的人材盡心力。這才是五十歲該有的姿態。
當你出現這種心態時,就會變成大家需要的人。俗諺云:「慈悲不是為了他人。」意思並不是「不要為了他人而有慈悲心」,而是「你對某人慈悲,就會形成善循環,回到自己身上」,也就是所謂的「利人利己」。
公司也一樣。你為部屬或後輩盡心力,結果並不是只有部屬好而已,這份謝意必然會回到自己身上,讓你感受到被需要、被感謝的喜悅。當你將目光轉向這種喜悅,那以往的欲望也就相形失色了。
現在就把你有的欲望寫下來吧!你一定會發現,有八成已經不需要了。在發現到這一點的時候,新的人生也將展開。
當你轉變成上述情形時,表示已卸下名為「欲望」的心靈包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