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 民團:打罵教育只能教會「恐懼」

人本教育基金會也邀請來賓,手持喘息服務、友善親子空間、親職教育資源等拼圖,象徵邀請政府、民間團體以親職支援系統,成就不打小孩的國家。圖/人本教育基金會提供
人本教育基金會也邀請來賓,手持喘息服務、友善親子空間、親職教育資源等拼圖,象徵邀請政府、民間團體以親職支援系統,成就不打小孩的國家。圖/人本教育基金會提供

本文共680字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近期研擬修正民法懲戒權,不得對子女進行身心暴力等體罰行為。人本教育基金會每年響應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擇於今天(4/1)推出全新公益短片,將家中常見卻常拿來充當體罰的器物「擬人化」,傳達體罰不能改變孩子,呼籲以更多溝通、包容代替體罰。

人本教育基金會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並於今日推出第二支公益短片「愛,不失守」。影片中將雞毛撢子、衣架、皮帶、直尺等物件擬人化,並透過團體治療,說出內心受傷的經歷。

主角雞毛撢子表示,願望是給小孩一個乾淨的家,未料有一天孩子哭鬧,大人安撫未果,卻隨即被家中大人充當打小孩的工具,至此,只要孩童看到雞毛撢子都會害怕。

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許多父母本是想透過愛來打造家庭,一旦失手打了孩子,愛就失守了,家的面貌也會跟著變形。影片盼傳達,家長應用更多溝通、包容代替體罰,體罰無法改變孩子,只有愛才能。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打罵小孩對家長而言是枷鎖和負擔,也是一條鍊住彼此的鐵鍊。法務部近期擬修正民法親子懲戒權,就是要讓政府投入相對資源,引導家長學會好的溝通方法、理解小孩;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也表示,用打、罵的方式無法真正教會小孩,反而只會教會小孩「害怕」。

今日記者會上,人本教育基金會也邀請來賓,手持喘息服務、友善親子空間、親職教育資源、完善幼托系統、立法維護兒權等拼圖,象徵邀請政府、民間團體、民意代表等,以親職支援系統,共同成就不打小孩的國家。

衛福部保護司兒少保護科科長黃瑞文也表示,也規劃可將家中小朋友可以交付他人,讓家長有個喘息、休息的空間,或再次思考的機會,希望建構全台灣都有這樣的喘息服務的空間或環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南高屏花蓮防高溫 花蓮光復達38.3度
下一篇
創業之星選秀 12 強出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