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猴痘隔離/疫苗反應or感染? 患者控訴隔離損及人權

本文共1277字

聯合報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目前已累計確診16例病例,尤其一個月內大增10例本土個案。但是確診者必須在醫院關到痂皮掉落才得以出院,本報也接獲一名黃姓個案投訴,從3月8日被通報以來僅有一天的發燒,後續身體狀況良好,卻非得一直關在醫院裡,簡直是損害人權。

20多歲的黃先生自述,3月1日國內出現首兩例、互無關聯猴痘本土個案,擔心猴痘已在社區傳播,自知是高風險群族,旋即購買機票,隔天飛往澳洲打疫苗。

3月3日接種疫苗,3月7日準備回國當天發現恥骨上有三、四個痘子,「不像青春痘,比較像皰疹」,但稍晚就要回國未在當地就診;回台當天在三重的皮膚科診所被診斷一般皰疹。

「我曾有過皰疹經驗,擦醫生開的藥反而腫起來,懷疑不是皰疹」,轉診馬偕感染科醫師第一反應也是皰疹,黃先生再三向醫師反應擔心是疫苗引發,醫師才決定檢驗猴痘,但「驗了可能要通報」。

「我問醫師,通報了會怎樣?他卻沒有正面回答,只說要通報,沒說要隔離」。黃先生藥都還沒領到,就被衛生局和疾管署「連環扣」要隔離,氣到回診間找醫師理論,但通報不能取消。

「照理說隔離費用應該都不用出」,但在馬偕急診門口等待的黃先生,不僅負擔門診費還得繳急診費用,加上當時僅喉頭採樣,沒有抽血看抗體,根本沒辦法證實是被感染或疫苗引發免疫反應。

從一開始出現4顆痘子,9日出現10多顆、淋巴明顯結腫脹和發燒,沒有其他不適,吃退燒藥很快退燒,卻得等到黑色痂皮都脫落才能出院。「有些疹子只剩中間的『洞』沒癒合,卻一直住院」,黃先生說,隔離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一直關在醫院非常不合理。

對於黃先生認為可能是疫苗引發免疫反應而非感染,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表示,猴痘疫苗不會複製病毒,因此接種完疫苗後不會出現疹子,僅會出現接種部位腫痛,或是疲憊發燒等副作用。

除了疫苗不會引發疹子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表示,接種完疫苗14天後才會有足夠的保護力,且接種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只有七至八成。以個案所述的時間點和臨床表徵,可以肯定為感染造成病毒複製的症狀,而非疫苗引發。

另猴痘以水疱液、膿疱內容物拭子及咽喉擦拭液為主要檢驗,抽血檢驗反而不是主要方式,且抗體目前並沒有好的檢測工具

高雄愛滋指定診所、未來診所院長吳怡慧表示,從國外報告看到,猴痘潛伏到自然病程結束大約14至21天,但病患若罹患愛滋、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病程拉得比較長。加上猴痘和水痘一樣,如果水泡很大或是破掉,病毒容易散播至空氣中,經由空氣傳染。

吳怡慧也表示,目前國內隔離的個案多有其他慢性疾病。而從猴痘全球個案佔1/3的美國看到,死亡的案例很多都是免疫低下的個案,因此這些國內病人多留在醫院內觀察其病程變化。

對於黃先生的控訴,馬偕表示,因皮膚科無檢驗設備建議至大醫院做皰疹檢查,醫師診察後發現症狀非典型,但無法排除其可能性,加上病人為猴痘高風險族群,因此加驗猴痘並依規定通報。且當日病人門診轉急診收治入院,急診掛號費由醫院吸收,另依健保規定收取部分負擔。但對於通報即需隔離,馬偕僅坦言醫師未講清楚,但無正面回應是否會加強教育等事宜。

若出現六大症狀,恐感染猴痘,應盡早就醫。圖/疾管署提供
若出現六大症狀,恐感染猴痘,應盡早就醫。圖/疾管署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南高屏花蓮防高溫 花蓮光復達38.3度
下一篇
創業之星選秀 12 強出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