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14字
台灣海水淡化廠多集中離島,水利署將在新竹南寮興建本島供應民生用水的海淡廠「向海要水」,但地方多憂心鹵水排放衝擊,希望能直接再處理,就不必再放流入海。北區水資源局指出,無論是鹵水製鹽、供應養殖、生技研發等再利用方案,都會多方評估,關鍵仍在現階段海淡規模不足,得視未來是否有產業願投入處理。
水利署110年在新竹南寮設置的緊急海淡機組,每天抽取原水約4萬噸,經RO過濾處理日產1.3萬噸淡水進自來水管,另有約2萬噸鹵水排回大海;未來將新建的永久海淡廠規模更大,預計每天抽取海水30萬噸,經去除離子日產約10萬噸淡水,約18.5萬噸鹵水排回大海,排放量是緊急海淡機組9倍之多。
海水淡化衍生鹵水排放,北水局副局長郭耀程說,北水局持開放態度聽取各方意見,但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本島尚無具規模的海水淡化廠,自然難以孕育相關處理產業,畢竟要有足夠的鹵水來源,才能讓產業願意投入資本進行再利用處理。
也有人提出可利用鹵水打造小型鹽場,甚至比照台南興闢鹽田創造觀光亮點,就不用將鹵水排放入海。北水局認為,北部不比南部日照多、降雨少,環境限制大,也曾主動拜訪苗栗通霄的精鹽廠了解,但若要拉管線送往通霄距離至少30公里,建置成本高,且台灣鹽巴仍以進口為大宗。
「期待鹵水處理未來在台灣能形成新的產業鏈。」郭耀程認為,就北水局立場,也希望完善供水讓大家有水可用,也期待同時能加值創造多贏,鹵水具生技研發潛力,但問題在於台灣海淡機組規模仍小,鹵水來源不夠,民間的技術發展自然處於觀望,希望有了海淡廠能逐漸打開市場,「變成大家搶著要鹵水」。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所終身講座教授兼任所長黃志彬說,海水淡化一定會排放鹵水,可透過工程技術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畢竟水資源攸關人類生活,是救命水,不能因為有環境影響疑慮而不排,可採多點或高壓單點排放入海,減緩鹽度大幅提升。
國際發展海水淡化普及,也訂有相關排放準則,但台灣尚無,黃志彬說,只要政府訂定排放點的鹽度標準,工程師可因應準則達到政府要求,目前在雲林麥寮地區台塑企業打造的海淡廠,排放鹵水經特殊設計,「鹽度降到跟海水一樣」,消除漁民疑慮。
「鹵水不是廢水,可以循環經濟方式推動再利用」,黃志彬也認為,台灣已有足夠技術可克服,只要投入成本不是問題,鹵水成分中的鎂、硼都是相當有價值的礦物質,也都是陸地缺少的物質;早年台積電曾因海淡水含有硼而拒絕使用,但現在去除技術已經提升,且高濃縮的硼可作為漂白劑、清潔劑等工業應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