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瑞信大中華區副主席 陶冬:全球經濟最壞時刻已過

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聯合報系資料照)
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688字

經濟日報 記者葉文義/台北報導

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昨(8)日表示,全球經濟最壞時刻已過,主因幾個「不確定性」減弱,包括:第一中國大陸抗疫政策帶來的經濟下滑和產業鏈干擾減弱,第二是能源價格帶來的歐洲能源危機減弱,第三是通膨帶來全球貨幣政策緊縮減弱。

他說,這三件事雖然還沒完全結束,但似乎最壞的情況都沒有出現。不確定性減弱而非確定性有很大基本面改善,這是2023年全球經濟主要特點。

陶冬昨日出席瑞信2023年上半年台北財富管理市場展望研討會期間,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全球經濟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調整,尤其下半年美國經濟下滑速度可能會比想像中快;能源帶來的通貨膨脹拉高官方通膨數據後,接下來「惰性通脹」的下滑會非常慢,也就是通膨高峰期雖已過,但要把物價壓到政策水準仍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美國今年經濟不會陷入衰退,軟著陸可能性較大。陶冬指出,他個人看法也是如此,就是美國衰退並非必然,但又沒那麼有信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切取決於美國消費市場。」

陶冬解釋,美國去年經濟非常好,經濟學家講是Resilience(經濟韌性),但是這個Resilience實際是建築在消費熾熱上。消費為何這麼好?第一是疫情期間發了總共5兆美元救急支票,還有1兆美元還沒花掉;第二是美國房價漲很多,債務占GDP比或家庭資產負債表是近30年來最好,這個是去年美國經濟好的主因。

「美國去年第4季GDP增長2.9%,但其中1.5%來自庫存,也就是說賣不出去的貨變成GDP。如果去掉1.5個百分點,只有1.4%。」

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現況,陶冬指出,由於抗疫政策改變出現消費反彈,但目前見到的只是反彈而不是反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夏月電價6/1上路 住宅每月用電120度以下不調整
下一篇
台鐵集集貓站長傳出被「資遣」 公所證實執勤到這天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