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高雄本洲產業園區7成廢水都靠它!連2年營收創新高,平和10年磨3劍,拚成廢水處理救援王

攝影/劉咸昌
攝影/劉咸昌

本文共1890字

今周刊 撰文‧黃阡阡

廢水處理廠平和環保,興櫃掛牌後連續兩年營收刷新高紀錄,除了承接重金屬汙染的金屬廠廢水再創佳績外,也是10年前高雄阿公店溪染紅後,扛起本洲產業園區內廢水處理的重要功臣。

走進高雄岡山的平和環保廠內,遭重金屬汙染的各色廢水,經由管線不斷注入槽池,廠內設備也因長年處理廢水而染紅,這個占地不大的小小廠區內,成功接下高雄本洲產業園區約7成廢水處理的重任。

推薦

「這些工業廢水按照產業別的不同,分為四大不同類型的水系,我們24小時不間斷地處理!」平和環保總經理黃弘傑強調,平和除了幫客戶處理工業廢水,旗下還有負責載運的自有車隊、廢棄物清除服務,甚至是藥劑的製造與銷售等,全部一手包辦,「我們客戶橫跨金屬、紡織、化學等產業,做到上下游整合的一站式服務,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確實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後,廢水處理的商機相當龐大,成立於2006年的平和,過去年營業規模約落在5億元左右,每月約可處理8.5萬噸廢水。2021年受惠金屬加工出口暢旺,平和營業額站上6億元,去年再以6.72億元,接連寫下新高。

握獨門技術 解決客戶痛點

平和的崛起,要從十多年前,高雄阿公店溪遭工業廢水染紅的事件說起。當時,以金屬加工業為主的本洲工業區,規畫初期並未預期金屬業廢水處理困難,後期甚至因設備鏽蝕故障導致處理能力不足,環保署一度開罰7千萬元。

原先就有承攬廢水處理的平和,得知市政府有意招商解決,便積極瞄準這項業務需求。黃弘傑笑說,「一開始需求沒有想像的多,只有四家客戶願意把廢水交給我們處理,經濟規模實在不夠,起步上時在成本面滿劣勢。」

雖然廢水處理量不多,卻給了平和「練兵」機會。黃弘傑解釋,「平和的能力養成比較像土法煉鋼,我們有20人左右的實驗室,都是化學相關背景專業人員,透過客戶交給我們的水質,進行參數與藥劑的調配,最終達到能排放的標準。」

不具名外商化學公司高層透露,工業廢水的有機物濃度,通常是排放標準4到5倍,長年來交給平和有三大關鍵,「首先當然是廢水處理能力優於其他廠商;再來是這些工業廢水每批的濃度不一,平和能非常彈性地處理每批水質;最後,平和在排放口有實質監測,我們每年視察都能做到要求。」

這三大關鍵中,最難克服的其實是每批水質不同,卻都能一一「對症下藥」。

「我們是把同水系的水加在一起,透過藥劑逐步做到降解,幾乎沒有廠商像我這樣處理,」黃弘傑透露,多年來的實驗與經驗,讓平和研發出廢水處理的獨門技術。舉例來說,一流程跑完大概用到十幾種藥劑,目前處理的關鍵藥劑就是自己研發,手握專利,後續則透過經驗來調整不同的參數達到降解。

擴新廠 挑戰逾5成毛利率

除了靠廢水處理的獨門技術逐步累積競爭力,平和的崛起,也和大環境對環保要求更嚴格有關。

10年前,名導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也加強各界環保稽核的力度。本洲產業園區內的廠商主動上門,至今有約七成的工業用水交給平和處理;不只如此,目前平和在全台擁有逾60家企業客戶,包括紡織、化學等高汙染產業廢水交給它處理,加上這兩年出口暢旺,平和的業績也水漲船高。

只不過,連創兩年營收新高的平和,去年則遭遇成本上漲等挑戰。平和環保執行長洪銘仁坦言,這兩年原物料及運費等成本持續上漲,但為了保持合作關係,平和決定與客戶共體時艱,自行吸收部分原物料上漲成本;不過,也先告知客戶未來倘若出口減少,處理的水量減少,平和會自行開發客戶,無法特別預留處理量。

洪銘仁會這麼說是因為有高毛利的產業找上門,近期已開始接洽鋁相關廠商,而這類廠商的工業廢水處理雖然相對棘手,但每噸處理費用是既有客戶的3到6倍不等,屬高毛利的新業務。

此外,平和也有擴大營運規模的計畫。除了砸逾五億元興建台南新廠,預計今年第一季投產,業務上不只處理工業廢水,將更進一步做到高濃度廢水回收再利用,初步產能規畫約為每月10萬噸,法人也看好今年毛利率有機會來到50%以上。

由小廠力拚研發,到躋身全台知名工業廢水處理廠的平和,如何不斷放大手握的先行優勢與法規趨勢,交出亮眼業績,有賴持續深耕新技術和新業務。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壽司郎「堅決不接受道歉!」17歲屁孩惡搞一舔成全民公敵 先前囂張態度全沒了...慘況曝光

不讓壽司郎倒下!網友「用日圓下架」抗惡搞,社長淚謝…如果屁孩是在台灣,他說會有10種可能

買200張台泥套牢認賠,錯過隨後噴發行情領悟:「寧可太晚買」追高更能賺錢,他12年把5千萬翻10億

她不煮飯、洗衣、整理房間,孩子房子車子也都我養!寵妻魔人棄24年婚姻:我就是太呵護,才造成老婆懶惰跟無能

ESG 趨勢下最搶手的新興職位!想成為永續管理師,你要有哪些本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今周刊》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2018、2019年蟬聯金鼎獎「最佳財經時事雜誌」、屢獲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大獎肯定。專注掌握國內外財經脈動、深度報導產業趨勢、推動台灣進步,備受各界肯定。

上一篇
打造循環經濟生態圈/諾基亞業務總監 鄭志中:五大承諾拚永續
下一篇
500元青春動滋券來了! 領取資格一次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