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兒子經常尿床,我年紀也大了」80歲婦人勒死54歲智能障礙兒子:有一天我也會走到盡頭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410字

寶瓶文化 每日新聞社「照護家族」採訪組代表 前田幹夫

悲傷、痛苦、憤怒、悔恨,這是彌漫在案發現場的氣氛,也是當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2014年十月,我在《每日新聞》大阪總部的社會部擔任負責各類案件報導的編輯部主任。《每日新聞》當時首次推出了名為「悲歡記」的專欄,講述受各類案件牽連的人們的心路歷程,只在報導地方新聞的大阪版上連載。

推薦

有些案件即使並非重大新聞,其緣由也許亦能引發眾多讀者共鳴,使人感同身受地體會當事人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想法,專欄記者多次走訪案發現場,拜訪當事人及案件調查人員,力求還原案件細節。

經過不懈的努力,當記者得以與當事人會面,直面他們流淚的臉龐、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痛苦時,心靈也為之深深震撼。

隨著專欄的連載,發生了一件值得關注的事。專欄所報導的案件類型各式各樣,有故意殺人、虐待兒童、交通事故、毒品等,在連載期間所報導的共計三十五起案件中,有四起與照護相關的悲劇。而這四起非特意報導的照護相關案件,卻引發了空前的關注。

於二○一五年三月三十日刊載的名為「燈之光」的案件便屬其一。

二○一五年三月十四日,白色情人節的傍晚,某咖啡廳老闆(73歲)到一位熟客家去贈送餅乾。

該熟客是一位老婦人(80歲),在自家玄關見到老闆後,便開始抱怨道:「我兒子經常尿床。我現在年紀也大了,漸漸力不從心,到底該怎麼辦好呢?」由於老闆店裡還有客人,老婦人在接受了餅乾之後,便與之道別。

第二天上午九點左右,警方趕到位於大阪市旭區某婦人的家中。

婦人獨自照料長子的生活起居

在位於二樓的起居室內,該婦人的長子(54歲)被發現死於被褥上。其頸部有疑似被勒的痕跡。而站在屍體旁的婦人,當天就因故意殺人嫌疑被逮捕。

該婦人於當天早晨向住在別處的長女打電話,坦承了自己的罪行。

據大阪府旭區警察署知情人士描述,該婦人與無法行走且有智能障礙的長子共同生活。婦人的丈夫約十年前入住某照護機構,並接受照護至今。婦人獨自一人照料長子的生活起居、操持家務,還要為身在照護機構的丈夫送換洗衣物。

長子在福利機構的工廠上班。每天早晨七點,婦人都會在路邊靜靜目送兒子遠去的身影。到了晚上,兒子就挨在婦人身邊憨甜入睡。婦人悉心地照料、陪伴著兒子。即使外出參加老人會的活動,也時常因為擔心兒子,沒多久就匆匆趕回家。

婦人曾苦笑著對鄰居說道:「無論如何都放心不下我的兒子啊。」

婦人每天努力地操持家務,把家中打掃得乾淨整潔。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婦人的身體不再硬朗,承擔這般繁重的勞作也變得愈發吃力。於是她便萌生了把兒子送去照護機構的想法。

根據照護機構工作人員所述,婦人經地方政府介紹曾前來諮詢。當時她這般介紹自己的情況:「我的體力已經支撐不下去了。我這把年紀,也不知何時走到盡頭。我不在了的話,我兒子該怎麼辦呢?」

照護機構隨即開始著手各項準備工作,然而最終還是晚了一步。

婦人每週有兩天會到附近的咖啡廳光顧,點上一杯咖啡,休息放鬆片刻。

每年的情人節這天,她都會帶著小小的巧克力來到店裡,向平時幫忙更換燈泡、搬動家具的老闆表示感謝。

今年也是如此。然而,進入三月後卻未見婦人再度光顧,因此老闆便在白色情人節這天帶著作為回禮的餅乾,上門拜訪她。

咖啡廳打烊後,獨自走著夜路回家的老闆,總能看到從婦人家中透出的點點燈光,讓他的心靈歸於平靜。

「當時如果能耐心地聽她傾訴就好了啊……」

然而,那溫暖人心的點點亮光已經再也看不到了。老闆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掩面痛哭。

對該案件進行報導時,在延續「悲歡記」專欄的同時,《每日新聞》正致力於策劃另一項深入報導特定主題的專案。

為順利推動該專案的開展,對取材也做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需對活在當下的市井百姓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報導。其次,對默默地生活在社會一隅,與身邊的人也不多做交流的人們進行採訪。

第二點尤為重要。因為正是那些被當事人埋藏在心底的故事,才更能闡明事情的本質。作為記者,若採訪的要求被拒絕就立刻放棄,那就永遠尋覓不到真相。若希望自己所報導的故事能震撼更多人的心靈,即使前路再多困難險阻,也不會想著變換方向,而應當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悲歡記」所報導的案件中,照護問題所引發的悲劇在讀者中引起最強烈的反響,收到最多的感想、意見等回饋。照護問題這個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是每個人都不得不直面的現實問題,讀者對這主題表示了空前的關注。

愈來愈多人提早接受照護

日本的高齡化正在逐步深化,且愈來愈多人提早過上了接受照護的生活,其中不乏相當年輕的族群。隨著醫學的發展,個體壽命得以延長,然而其需要家人照護的時間也隨之增加。

也許正是受當下這個時代特徵影響,因疲於照護導致的故意殺人及共同自殺案件屢見不鮮。若再次回顧「悲歡記」中所報導的照顧殺人案件,不難發現,缺乏與照護及福利相關的政策,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

對一直以來不畏艱辛、無私照料著的家人痛下殺手的人們,他們究竟曾過著怎樣的照護生活呢?我很想聽他們敞開心扉地講述與家人的過往故事,以及當下的所思所想。

此前,很少有媒體報導加害者們的內心想法,也正因此,透過展現他們的真實想法,也許能成為人們重新正視家庭照顧這個現實問題的契機。即使是目前與照護毫無關係的人們,或許也能藉此機會思考一下將來的照護生活或相距甚遠的家人吧。

然而,雖說想聽一聽照顧殺人案件中加害者的想法,卻一時想不到合適的案件。想要與案件嫌疑人自由對話的話,若此人已完成各項司法手續且已回歸社會,便是再理想不過的。像「悲歡記」中所報導的剛發生沒多久的案件,並不適合作為本次採訪的對象。

照顧殺人案件的嫌疑人被判處緩刑的情況並不少見。

故意殺人罪最高可判處死刑,量刑為五年以上至無期徒刑,然而根據實際情況減輕量刑,判處兩年六個月至四年的情況也時常可見。

不同的案件,情節嚴重程度不一,法庭也會將嫌疑人因照護而筋疲力盡、走投無路的過程、緣由、當時的心理狀態、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等因素納入考慮範圍,酌情予以減輕量刑。並且,在此類案件中,被害者家屬同時也是嫌疑人家屬。對於嫌疑人處罰的訴求並不強烈,這也成為影響量刑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們決定,在年代並不久遠的案件中,篩選出一系列嫌疑人被判處緩刑或很有可能已出獄的案件。

首先,我們把時間確定在二○一○年至二○一四年的五年間,以過去的新聞報導為線索,整理出看上去與照護相關的案件。將大阪作為取材的根據地,首先選取當地發生的案件,同時也一併選取在近畿圈2及首都圈3內發生的案件。

此外,還有一件注意事項。警方在案發當時懷疑是照顧殺人事件,但在隨後的調查過程中卻推翻判斷,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些報導中,根據警方在案發後的初步判斷,將案件描述為照顧殺人,而實際情況是嫌疑人幾乎沒有照顧過被害人,作案動機是金錢糾紛等。

我們以蒐集所得的審判紀錄、新聞資料,以及對辦案警方的採訪內容作為依據,將經確認是由照護疲勞導致的案件列為備選。

然而,即使如此也並不能確保採訪工作會順利展開。由於案發地點大多是自家住宅,因此加害者在案發後也許不會繼續住在原處,大多數人可能都搬家了。我認為他們也不太會告知鄰居搬去何處,因此要找到加害者的下落成了一件難題。

如何能聽聽案件中的加害者講述自己的罪行,成了採訪過程中最棘手的一環。即使找到了加害者的下落,怎樣才能讓其傾訴自己的所思所想呢?至確認備選案件為止,這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

二○一五年四月下旬,在被暖暖春日陽光籠罩的大阪街頭,身穿嶄新西服的新進社員們的身影尤為顯眼。那時候的我們,也許正踏入與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世界,那裡迷霧籠罩、視野受限─我們開始了對「照顧殺人的自白」的採訪。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的《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作者簡介: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前田幹夫

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畢業於關西學院大學法學部。1994年入職每日新聞社。曾任大阪總部社會部、地方部副部長及岡山分局局長等職,2020年4月開始擔任東京總部特別報導部部長。編著有《現場的殘影:記者筆下的「悲歡記」》(新風書房)。

涉江千春

1981年出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2003年入職每日新聞社。先後任職於阪神分局、大阪總部社會部。曾負責大阪府警方、法院等相關新聞的報導,後任機動記者。2018年4月開始任首爾特派員。

向畑泰司

1984年出生於大分縣。畢業於都留文科大學文學部。2006年入職每日新聞社。曾任職於德島分局、大阪總部社會部、東京總部特別報導部。現於大阪總部社會部負責大阪府警方相關新聞的報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文學、教育、視野。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上一篇
鋒面通過北台灣高溫降 中部以北宜花有雨
下一篇
普發現金6000元 開放ATM、郵局領現時間出爐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