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三千億風電融資/允能財務風暴,凸顯離岸風電專案融資3大隱憂

本文共2007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根據金管會資料,到2022年9月底止,台灣離岸風電廠商已跟銀行簽約取得的貸款額度...
根據金管會資料,到2022年9月底止,台灣離岸風電廠商已跟銀行簽約取得的貸款額度,合計有3,507億元。 報系資料照

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政策,衍生的融資需求,也帶來龐大金融商機。在政策鼓吹帶動下,這幾年國內銀行相繼投入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最近允能風場傳出財務危機,正凸顯國內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三大隱憂,政府相關單位不應漠視。

一般企業融資案,銀行可以看到土地、廠房,而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看不到什麼擔保品,靠的就是開發風場計畫,計畫不成功就沒有發電收入、也就沒有還款來源,風險相對高。

國內銀行因缺乏離岸風電專業、經驗及人才,一開始國內風場興建案的融資,主要都是外商銀行承作,這幾年在政策鼓勵下,部分民營銀行才開始積極投入。

根據金管會資料,到2022年9月底止,台灣離岸風電廠商已跟銀行簽約取得的貸款額度,合計有3,507億元。在國內銀行相繼投入後,允能雖是第一家爆出財務危機的風場,卻也凸顯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一些隱憂。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隱憂1、開發商背後股東,經常出現股權結構變更

一位允能債權銀行高層說,這些風場參與政府招標遴選時,股東有那些人都是要看的重點,但風場還沒開始運作,「原始股東就賣股退場,到底是誰在做(蓋風場)?」

講到這裡,這位高層有點生氣說:「這點政府就有點差勁,政府應該規定,至少要把該建的風機做完八成後,才可以讓股權移轉。」

根據能源局資料,目前興建中的風場,進度多數都落後,但允能落後最多。債權銀行高層說,允能運氣差一點,因疫情船舶調度延誤,加上滑樁事件,進度嚴重落後,可能因此股東有點撐不住,部分股權被賣掉了,才會傳出財務問題。

離岸風電專案融資大多是外銀在主導,再找幾個領頭的本地銀行,這位債權銀行高層說,「允能眼前的問題,政府應該出來看如何做,否則以後這種專案融資我們不碰了。」

政府應該出來做什麼?這位高層說,至少要讓股東出錢,補足資金不足,加快工程進度,否則一拖就超過2025年,到時候躉購費率又降,對銀行影響更大。

另一家銀行主管也說,這些人(股東)不能想賴皮,把問題丟給銀行,至少要拿出一些作為,讓大家安心,也許銀行可以配合,展延部分放款等。

這位銀行主管說,股東對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承作離岸風電專案融資不多的公股銀行為例,目前就只有做兩個大案,中鋼及沃旭開發的風場。以中鋼為例,就是因銀行非常清楚中鋼的股東結構,而沃旭則是有母公司全額擔保,融資期間只有五年,風險相對可控。

知情人士表示,能源局與開發商簽訂的行政契約,對股權移轉都有規範,對銀行來說,股權結構改變等於跟原來的開發商不一樣了,這絕對會影響銀行對授信案的評估,銀行更擔心,原股東套現走人,新股東負擔不起也不願再拿錢。

知情人士說,能源局對於離岸風電開發商的股權移轉,應該要多加把關,不要讓風場變成風險升高的未爆彈。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一般企業融資案,銀行可以看到土地、廠房,而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看不到什麼擔保品,靠...
一般企業融資案,銀行可以看到土地、廠房,而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看不到什麼擔保品,靠的就是開發風場計畫,計畫不成功就沒有發電收入、也就沒有還款來源,風險相對高。 報系資料照

隱憂2、融資案財務監控,缺乏第三方力量

一位會計師事務所綠能產業專家說,目前不少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案件,對於財務的監控,都是銀行團基於貸後管理在做,沒有第三方的角色做查驗,感覺「少了一隻腳」。

這位綠能產業專家說,在風場興建的工程進度方面,能源局會看是否達到預計併網期程;銀行也會看錢是否付給對的人、工程進度是否延後,而銀行基於債權考量,也會做財務監控,看成本支出及未來收入是否匹配等。

這位綠能產業專家說,從離岸風電融資契約中可以看出,財務監控有些是銀行自己做,有些則是會委由第三方來做財務監控的查驗。銀行自己做財務監控的缺點是,開發商說什麼你就看什麼,如果有第三方角色,就可以進一步做查驗,了解開發商講的到底對不對。

他說,目前從業界了解,允能這個案件似乎沒有委由第三方做財務監控查驗。委託第三方的費用,通常是由開發商負擔,缺乏第三方查驗,在財務監控上相對讓人不放心,未來允能與銀行團協商時,會否作此調整,值得觀察。

隱憂3、政策不保證成功,本身存在風險

眼看投入搶離岸風電商機的銀行愈來愈多,一家每年都在評估、但至今卻不敢踏進去的民營銀行主管說,財務及技術可行性等風險實在太難判斷、預測了,時間長達20年左右,更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一般授信案還有歷史軌跡可查,但離岸風電是成立一家SPV(特殊目的公司),就專門做這個專案,沒有任何紀錄可作判斷,只能依開發商的財務預測,如果又碰到原物料上漲,成本大升,當初預估是賺錢,可能就變虧損了。

不能理解的是,台灣海峽在風電有大優勢,但台灣同時也是颱風、地震頻繁地區,這幾年大型颱風少,這個「壓力測試」還沒來,風場雖然都有保險,但不可能因保險獲利,理賠只有重置成本,在花錢重建過程中無法發電,現金流會中斷。

這位銀行主管說,還沒想到利潤,單是看到風險就害怕了。而在這諸多不確定因素中,不可諱言的,政府仍是最大的變數跟風險,過去政府推出的有些政策,後來檢視效果都不是很好,更不用說,政策會不會因政黨輪替而出現變化,這些都是風險。

一位允能案債權銀行高層說,現在政府做事無法讓人民信賴,允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不得不讓人好奇裡面是不是有些貓膩。

延伸閱讀》銀行賺的沒有特別多,風險卻很高,還會有第二個允能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能源論壇12月7日 催速淨零
下一篇
明年經濟 一字預測/謝世謙挑「揚」 洪鎮海選「信」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