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邀請您體驗經濟日報App,享受最即時的財經推播,重要訊息不漏接。10/15 前登入App,再抽「7-11千元商品卡」,快來下載吧!

離活動結束 最後倒數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2023投資展望論壇/許育進 兩變數牽動物價

提要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許育進。記者林伯東/攝影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許育進。記者林伯東/攝影

本文共571字

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許育進昨(15)日表示,他對美國物價能否往下比較樂觀,並認為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明年底有機會降到3%,但必須注意俄烏戰爭,以及美中競爭是否會彼此增加關稅成本,則是二大不確定因素。

許育進指出,美國CPI年增率從9月8.2%、10月7.7%,最近一次公布則是降至7.1%,趨勢已逐漸往下,而美國高通膨發生的主要原因為「需求增加、供給減少」。

許育進說,2020年疫情爆發,美國民眾因而減少到外面買東西,但後來施打疫苗,人們不再害怕接觸,並恢復外出,使得需求增加,加上美國擔心經濟衰退,做了很多財政政策,包括發給每一位國民1,400美元,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提高人民購買力,需求面瞬間增加。

未料,供給面卻因為疫情關係,發生倉庫、港口、貨運、倉儲都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使得供應鏈斷鏈,供給下降,即使現在服務業勞工需求仍嚴重不足。因此,在需求上升、供給下降的情況下,價格自然就上升。其實,若把通膨率簡化來看,就是需求和供給這兩股力量的拉扯。

至於明年美國的通膨率會持續下降嗎?許育進認為,需求面已經上來,現在就得看供給面仍否可以強度支撐,將成為明年美國通膨率能否下降的主要因素。

許育進說,若以數學邏輯來看,今年美國通膨壓力升溫,明年價格再漲一點,相對指數沒有那麼高,這就是預期明年美國CPI年增率不會那麼高的原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嗨!營業中2」拍攝地涉濫墾 立委促電視台停播
下一篇
整理包/國慶連假想好去哪玩?出遊免煩惱!「吃喝玩樂」優惠一次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