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投資展望論壇15日登場/謝宗權:創造韌性競爭力

中信銀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謝宗權 中信銀╱提供
中信銀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謝宗權 中信銀╱提供

本文共931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謝宗權表示,利率變動與利差效應牽動市場資金流向與投資思維改變,高利率與風險承擔之間的抉擇,已讓全球投資價值鏈出現轉變,投資人如何掌握關鍵變數與趨勢提前布局,創造「韌性」成為主要的競爭力核心。

經濟日報將於12月15日舉辦「經濟投資展望論壇--突圍2023」,邀請重量級財經學者解析並預測來年經濟景氣趨勢,並由金融機構專業經理人分析投資機會,同時將揭曉由民眾票選出來的「2023經濟關鍵字」。謝宗權將出席本論壇,並以「韌性」為題發表演講。本論壇由中國信託銀行、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協辦。

推薦

謝宗權表示,高通膨與高利率讓全球付出慘痛代價,戳破現代貨幣理論透過貨幣信用擴張支撐實體經濟並達到政策目標的手段;然而緊縮貨幣政策對經濟的遞延效果正發酵中,能否有效從降低需求抑制供給面通膨還有待觀察,也攸關企業庫存調整速度及評價修正情形;再者高利率是否提高私部門槓桿系統性風險,須密切留意。

俄烏戰爭凸顯歐洲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及經濟脆弱風險,讓全球糧食安全備受威脅,資源分配不均加深反全球化下的地緣風險,考驗能源依賴不同程度的國家如何提高能源自主的韌性,全球能源體系重塑恐勢在必行。

發動戰爭讓俄羅斯遭到西方國家資產凍結並踢出SWIFT體系,未來不排除俄中等國將加速發展另一支付體系,儘管目前人民幣作為交易或外匯存底比重仍低,但長期可能對以美元為主的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威脅。

反全球化下供應鏈重塑仍是進行式,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如美國降低通膨法案)與戰略自主考量已牽動國際企業設廠趨向,高資本密集且成熟技術者、關鍵技術與高端研發者,以及高勞力密集且低技術者,決策方向雖不同,但都以提升地緣政治風險下的產業韌性為優先。

美歐中三環體系已然形成,但各自面臨的經濟情勢不同,企業所屬不同上中下游階段採取的供應鏈模式也有差異,影響供應鏈重塑的布局效益。

供應鏈分散後,供應鏈長鞭效應帶來重複訂單及提高庫存的後遺症恐較過往嚴重。短期企業庫存調整將決定其獲利轉折點,長期則應觀察產業在供應鏈安全布局下的資本回報與獲利貢獻,作為投資人長短期投資的決策依據。

更多詳細內容及報名資料請見官網:

https://money.udn.com/ACT/2022/os/index.html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高溫上看36度 吳德榮:周六轉雨 這天鋒面雨帶觸台機率高
下一篇
無薪假微幅上漲 製造業者對未來景氣不確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