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4字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金融機構不能只停留在對ESG有高度興趣的階段,而要進入金融機構有無能力透過ESG透視鏡,論斷一家公司完整的未來性,因此,若金融業能善用ESG,將助力台灣向低碳永續邁進。
由經濟日報、台灣人壽共同主辦的「永續保險.永續影響力」論壇,將於12月13日登場,黃正忠將以「打造金融業ESG影響力」為題發表演講,探討產業現況、挑戰及未來作為。他表示,如果金融業能善用ESG,讓台灣邁向低碳永續轉型,肯定成為歷史留名的賦能者。
黃正忠表示,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第27屆氣候談判大會(COP27),如預期沒有顯著進展就結束,同時間大陸與美國等國領袖,出席APEC反而吸引更多國際關注。COP27的主要結論包括:堅守控溫1.5度;成立災損與災害基金補償受害國家,不過由誰出資和出資金額,則還未有定論。最大贏家為今年化石能源產業派出近630位進場的說客,比2021年COP26出席的500位多出25%,成功阻擋進一步強化COP26逐漸降低對化石燃料補貼的決議。
黃正忠說,極端氣候事件不等人,西方瞬間罹難的規模與災損愈來愈大;2021年英國格拉斯哥COP26首次把「對化石燃料的補貼逐步降低正式納入協定,逼出石油經濟困獸之鬥檯面化的序幕;歹戲拖棚的俄烏衝突,讓歐洲國家驚覺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被勒索不可持續的咽喉,使許多歐盟國家電力價格漲幅高達四到十倍,而長期篳路藍縷緩慢匍匐的氫能,卻瞬間得到一飛衝天的動能。
黃正忠表示,石油經濟得退場,氫能經濟得進場,氣候談判沒有結果不代表這一切不會加速發生,因為疫災與俄烏衝突都與此有關,壓力才剛開始而已。另外,台灣的防疫險已成政府與保險公司為從政策、治理、風管、精算到善後的負面案例,短時間造成的衝擊、財損規模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黃正忠說明,ESG是石油經濟轉型到低碳經濟風險管理的大作為,也是公司價值主張與未來市場新定位的大策略,還能為公司調整體質,重塑大翻轉,更要辨別逃不掉的風險,逆轉不永續的未來,成為未來市場解方的提供者。
立即預約報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