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49字
吳孟達去世後,周星馳和吳孟達的關係引發了一系列討論,不少人說他們的關係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麼差。
其實了解周星馳的人都知道,他在電影裡嘻嘻哈哈,可在現實生活裡孤僻到了極點,大家可以去看看香港電影圈對他的評價,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說他對誰都冷冷淡淡。
早期大家很喜歡他的「無厘頭」,但是他自己演了幾年後根本不想再演了,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說他的電影好像變了風格,不如以前好看了,因為他自己並不喜歡那些無厘頭的東西,所以後期拍出來的作品跟之前完全不一樣。
這類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沉迷於自己的小世界無法自拔,完全孤立於現實世界之外,跟誰都保持著距離。
我不知道周星馳到底痛不痛苦,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人普遍過得都不太好,而且「孤僻」是一種「下行循環」,你把自己封閉起來,別人不了解你,會以為你討厭他,關係自然不會太深,慢慢地,你周圍就沒了朋友,變得更封閉了。
我之前看過一篇論文,分析人際關係對大腦的影響,我們跟朋友的親密關係,功效跟布洛芬(Ibuprofen)有點像,人從社交中得到的歡樂可以抑制痛覺受體,產生止疼作用。
不僅如此,孤僻的人更容易得憂鬱症,可能是負責獎勵機制的大腦區域長期沒有啟動,慢慢就失去作用了。
人這輩子不可能一直和考試一樣,分數主要靠自己掌握,等到大學畢業後,你會發現沒人跟你單打獨鬥,往往是縱向和橫向資源一起上,比如家族三代的資源集中在一代人身上,或者是身邊有高手提攜,這個時候你還指望單憑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不是不可能,而是太理想化。
你需要別人幫你,情緒上或物質上的支持,有賞識你的主管提攜你,有關係好的朋友傾聽你,防止你自爆。所以,孤僻不僅不利於身心健康,對職業生涯也有害無利,孤僻的人承擔的壓力更大,獲得的動力卻更少。
當然,我並不建議大家為了避免被孤立就去進行無效社交,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兩個時常聯繫的朋友,平時多聊天,互相排解,說不定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
除非你想過得苦而抑鬱,那就永遠當一座孤島,誰也別理,效果非常好。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的《微小疊代:你不需要完美的起點,只需要不斷進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