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18字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本月6日在桃園中原文創園區盛大舉行「宜居桃園–當代居住需求與多元住宅供給模式」開幕論壇,為住宅發展處十週年「從住宅到家園・十年永續進行式」成果展揭開序幕。
論壇廣邀產官學界專家,為桃園未來的住宅發展擘劃嶄新藍圖。論壇上張善政市長強調,住宅政策是城市發展的堅固基石,從系統性地規劃與興建社會住宅,到積極穩健地推動都市更新,每一環節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從社會住宅服務中心到「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為了更有效率地推動都市更新的各項業務,桃園市社會住宅服務中心預計於114年轉型升級為「桃園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透過組織的調整與擴編,擴大服務量能,全面實現「宜居桃園」的願景。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成立10週年成果展上,張善政市長表示,住宅發展處從最初的摸索階段,近兩年已經站穩腳步,期許住宅處在下一個十年,能夠以更宏觀的住宅政策視野,持續不懈地推動宜居桃園的各項建設工作。
本次論壇除了桃園住宅政策的政策宣示與成果分享,更邀集專家學者們就桃園住宅政策進行深入交流,對桃園近年來的住宅市場現況、未來多元住宅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有效降低社會住宅的興建成本等重要議題,進行討論。
論壇出席有桃園市都市發展局江南志局長、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林建元會長、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陳亮全教授、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孫啓榕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徐國城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江益璋主任、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鄭人豪助理教授、淡江大學建築系王章凱助理教授及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劉惠芳助理教授進行綜合討論。
多元的居住需求與創造共同居住的可能
針對民眾對於住宅的多元需求,與會的專家學者們提出,應當仔細區分「住得起」與「買得起」這兩種在本質上有所不同的概念。專家們強調,在制定與推動社會住宅政策時,政府部門必須深入且全面地了解潛在使用者的實際生活需求。學者建議,應將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深度融入社會住宅的發展過程,鼓勵居民成為社區的共同參與者與維護者,如此,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社區管理成本,更有助於營造和諧、互助的居住氛圍,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專家們普遍認為社會住宅的具體規劃設計應充分考量不同族群的多元居住需求,例如單身人士、有子女的家庭以及高齡者,並在空間設計上保有高度的彈性與可變性,方能應對未來家庭結構或居住需求的潛在變化。此外,如何創造共同居住的可能性,明確劃分公共與非公共空間的界線,透過細膩且人性化的設計,提升居民的整體居住品質與幸福感,也成為本次論壇中備受關注與討論的重點議題。陳亮全教授指出,過去的住宅設計往往源自於政策制定者或建築師的評估,容易忽略居住者的真實需求,他強調應深入了解不同世代的共同期待,例如高齡者希望將經驗傳承給青年,而青年則希望能與長者互動學習。
在深入探討可負擔住宅的議題時,林建元老師強調,除了中央統一的標準,桃園應爭取更多因地制宜的發展機會。許國城教授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了桃園多元可負擔住宅的體系,他指出,應針對不同所得階層的居民提供差異化的協助,所得在最低生活費3.5倍以下的居民,應優先提供社會住宅;經濟狀況稍好的居民,則可以透過政府的協助,在自由市場上獲得可負擔的住宅使用權。他進一步提出了包含土地及房屋所有權、地上權、半租半購、先租後購以及零首付房貸等多種可行的模式。
跨領域專家齊聚 為社宅多元發展擘劃嶄新藍圖
為了在現有社會住宅基礎上更加精進,住宅發展處舉辦「當代居住需求與多元住宅供給模式工作坊」共同對談。
本次住宅處10周年論壇邀請國內產官學界代表分享各個專業領域的經驗。專家共同指出,完整社宅政策機制建構與回歸人本、巷弄與互助等家的本質之打造,是發展新社會住宅2.0的重要關鍵。
「宜居桃園——當代居住需求與多元住宅供給模式」論壇圓滿落幕,不僅匯集了來自各界寶貴的意見與實務經驗,更為桃園多元提供住宅的核心政策目標,擘劃出嶄新藍圖。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政策精神,桃園市政府堅信,透過努力與持續創新,將全面實現「全齡照護」、「人人安居」、「宜居桃園」的美好願景。
下一個十年將是桃園社會住宅的新階段,需要集思廣益,共同為桃園的住宅政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桃園的經驗也將為台灣其他縣市提供寶貴的參考。歡迎所有市民朋友於3月16日前,到中原文創園區參觀「從住宅到家園・十年永續進行式」住宅處十週年成果展回顧過往績效及未來展望。
「桃園市政府廣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