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65字
財團法人拓展文教基金會3月20日上午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舉辦「臺灣印記特展」記者會,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粘振裕、傳統工藝及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林瑞華老師、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拓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翁金珠和策展人鄧淑慧共同主持,說明展覽主題內容及意義,無雙樂團擔綱暖場演出。
文化資產局副局長粘振裕提到,「臺灣陶」以區域分,大致可分為南投陶、臺中陶、苗栗陶、新竹陶、北投陶和鶯歌陶,早期臺灣傳統生活陶幾乎都沒有「落款」,很難辨識出年代和出處,但是有「印記」的陶瓷,就容易辨別是出自哪家窯場、哪個地區的陶土及哪位窯師創作。
展覽期間,主辦單位邀請傳統工藝及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林瑞華老師開設技藝傳習課程,指導「拍印」工具製作和「拍印」技術實作,讓民眾從蓋印、拍印與貼印等技藝製作體驗,及透過導覽、參觀,了解傳統文化精神,認識「臺灣陶」。
包括苗栗縣政府參議黃智群、前立法委員洪宗熠、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葉于正及收藏家劉峯松等都到場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記者會,力挺臺灣陶。
策展人也是臺灣陶文化協會前理事長鄧淑慧說,各區域不同的古窯廠,製造陶瓷的土胎種類、技藝特色、窯燒技術、釉燒技術都有其獨特的發展和歷史,透過「印記」的圖騰、圖像或文字,就能識別出陶瓷缸甕的出處,透過目前已知的三百多種印記,可以進一步建構臺灣各窯區的製陶技藝和歷史。
「臺灣印記」特展要特別感謝蔡榮祐、林瑞華、梁志忠、陳水木、何默真和劉峯松等收藏家提供珍貴展品,包括新竹陶、苗栗陶、南投陶、臺中陶中有「專屬印記」的陶缸甕,計有傳統陶60件及印記工具10件。
為了讓民眾可快速地了解各窯區土胎、用釉、燒製的差異,從製陶工藝技術,欣賞臺灣常民生活陶印記的「紋飾之美」,進一步珍惜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資產,主辦團隊特別出版《臺灣印記》專輯。經過精心整理、拍攝精美圖照、撰寫專文,將臺灣陶「印記」史料、印記分類、技藝與工具,各區域印記特色,做了詳盡的論述和說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專輯。希望透過展覽,建立臺灣陶瓷的主體性,發揚臺灣的在地精神、感受「越在地越國際」的榮耀感,將臺灣陶寫進世界陶瓷史中。
【技藝傳習課程】
「拍印工具製作」課程時間:3月29日 09:00-12:00
「拍印技術實作」課程時間:3月29日 13:30-16:30
授課老師:林瑞華(傳統工藝、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
地 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6木工坊(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報名專線:黃經理 037-633661
名 額:20名(額滿為止)
財團法人拓展文教基金會電話(04)7113691,聯絡人林秋萍(0919-536414)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