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89字
台北安縵琴社11月27日舉辦斲琴展發表會,由社員陳達昌、江俊宏、蘇家俊等人分別表演醉漁唱晚、憶故人、與秋風等曲目;副社長柯響峰分享製作一把琴的用心與耐心的心得;謝驩鐙暢談跟隨程惠德社長學琴的心路歷程,最後在柯響峰吟唱蘇軾行香子曲目下,為展覽揭開精彩序幕。
安縵琴社社長程惠德表示,「安縵」之名取自《禮記.學記》中「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操縵,不能安絃。」一語,又以音諧「憨慢」二字,嘉其深義,並此以自勉。
安縵琴社成立至今4周年,以推廣古琴文化為宗旨,社員兼習琴技、琴歌、琴學、製琴,以全面關照古琴藝術,並以涵養完整品格,真正的古琴美學,應落實在每日生活的彈奏,且要熟彈,才能心手自如,彈出心中的情感,經由個人性情與生活經驗,去領會琴音中「和、靜、清、遠」等感受。
程惠德表示,一張好琴很重要,因為琴聲的反饋對琴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再教育,琴聲與琴人互相陶冶,才能精益求精。彈琴者聽過好聲音後,日後自己在彈琴時,才會為了更接近心中的琴音,對觸絃角度、發力勁道、指法是否按壓確實,更用心琢磨,而有所進益。
初學者剛接觸古琴,由於彈琴技術還不純熟,一定會先從模仿開始。聽到喜歡的琴家彈法或琴曲詮釋,覺得動人,雖可虛心取他人之長學習,但不宜一味模仿。否則,即便將某琴家學得再像,也終究不是他,沒有他的秉性、情感與人生經歷,徒得骨架而沒有靈魂,這與人琴合一的彈琴氛圍,大相逕庭。
柯響峰指出,不同的人、不同的琴、不同的曲子,甚至是不同曲子的情感、意境都不盡相同。彈琴亦如人生,同一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中,也會隨著不同人生體悟、情緒與感觸,而有不同詮釋,彈出來的音色與韻味略有不同。此番箇中滋味,唯有沉醉在琴聲宣揚的優雅世界中,才能夠體會到琴的高尚與優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