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施羅德共同投資長:體制轉型下投資新世代已臨

本文共2796字

經濟日報 蔡穎青

施羅德投資表示,隨著本次經濟週期結束,我們不該期望看到過去十年的市況會再次重演,新的體制和市場行為正在展開,如果投資人要找到最佳機會並保全投資組合,就需要了解這種新的體制模型。

提升利率是最顯而易見的手段,而且可能會持續下去,但這只是我們預計在邁入新經濟體制時,定義未來幾年的五個關鍵總體趨勢之一。

推薦

1.央行將把控制通膨置於經濟成長之上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央行總是在實質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衰退時,第一時間介入並提供支援;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點,部分國家甚至低於零,加上價值數兆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都被視為對抗通貨緊縮風險的必要手段。現在隨著通膨達到約40年來的最高水準、政治壓力上升,央行已變更方針,即使會引起經濟率退,仍會積極嘗試減緩(犧牲)經濟成長以降低通膨。

通膨上升的程度使得利率在短期內必須調高,並預期在更長遠的期間保持較高水準,央行的政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太可能有所鬆動來促進經濟成長。此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明顯表現在「實質」(通膨後)利率政策中,近年來,實質利率變得十分負面,導致通膨進一步提升,因而大部分國家現在又再次處於上升之中。

2.政府將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因應

由於央行的利率行動將抑制成長,我們預期政府將在稅收和財政支出方面變得更加積極。他們將盡力支持家庭和企業度過經濟衰退期,這些財政措施可能與央行的行動衝突,並導致不確定性增加。各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尚未從疫情造成的損失中恢復,而不斷上升的利率正迫使政府實施緊縮政策,然而,在許多國家的民粹主義政治運動都很強勁,他們普遍反對緊縮政策,並在增加支出的聲浪上獲得支持。

政府可以使用再分配政策,對富人或在現有經濟環境下受益的公司徵收更高的稅金,以此來維持或增加某些支出,但任何財政刺激措施都有導致通膨的風險,與央行的政策背道而馳。

英國 2022 年 9 月 23 日的災難性財政公告中就驗證了這類衝突,新上任的首相特拉斯在英格蘭銀行升息時提出了減稅建議,但卻缺乏資金支持,這一政策衝突和由此產生的市場動盪導致特拉斯在上任僅44天後即宣告下台。

由於政府、央行和金融市場在政策上的分歧,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混亂局面。央行的獨立運作 (其目標不包括向政府提供低成本資金) 已面臨著各方的懷疑,隨著政治家對高利率的敏感度變得更加明顯,央行可能會遭受更多抨擊。

3.新的世界秩序將挑戰全球化

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多年來一直都很緊張,尤其是圍繞在貿易和科技技術議題,疫情為現有政治風險帶來了新的地域阻礙,因為中國的嚴格封控政策造成大範圍的封鎖,這使得通膨雪上加霜。另外,俄烏戰爭擴大了地緣政治斷層線,並重塑全球能源環境,這些都威脅著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產生更大分歧,可能會導致雙方的貿易保護主義更加嚴重。為了因應這類障礙並尋求更廣泛的發展,企業正計畫多樣化生產線,並將其遷移至距離製造地較近的地方,我們對美國企業獲利報告的分析強調對於「企業回流(返鄉)」的討論明顯增加。

這意味著近幾十年來巨大的通縮力道來源之一,中國低成本生產帶來的成長正在減弱,並且可能已經走到盡頭。隨著生產轉移到新的國家,全球化仍然可以在追求降低成本方面發揮作用,但隨著企業對供應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輕鬆獲利的時代已經結束。

4.企業將投資於科技來因應

各企業不僅面臨著因原物料價格上漲而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還有更高的人力成本。勞動力短缺源自於我們之前在「不可避免的事實」中提到的人口因素,以及抑制移民等政治因素,使工資談判的權力重新回到勞工手上,這使得工人得以要求更大幅度的薪資調漲,以因應不斷上升生活成本。如上所述,境外分工作為控制成本方法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其他地方的監管成本正在上升,稅收也是如此。這些因素將在短期內推動成本和價格上漲。整體而言,企業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威脅,意味著利潤遭到壓縮。

為了維持利潤,企業有明確的方式來提高生產力—高度科技化。這代表企業會在可行的情況下選擇投資和採用更多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而不是過度依賴人力。近年來,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在亞洲和澳洲成長強勁,如今歐洲和美國也大力追趕,衝勁十足。同樣地,如汽車製造業,一直是主要的機器人使用者,而其他如農業則相對落後。

5.因應氣候變遷的行為正在加速中

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對長期經濟造成不可避免的巨大影響,短期內為抑制全球暖化所採取的行動也被證明出具有傷害性,各國政府在協調和採取行動以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的速度緩慢,因此各企業已率先採取行動。企業轉型至再生能源將從幾個面向推升結構性通膨。首先,是建置所需裝置容量的成本,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因為稀土元素和其他關鍵原料出現短缺;第二為轉換為更昂貴能源的初期成本更高;第三則是隨著各個國家和政黨加快政策實施,透過監管使得企業轉換成本將提高。

監管措施將包括碳定價 (環境危害被納入到消費者支付的價格中) 和碳邊境稅調整,後者根據其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碳排放或其他危害物質,對進口商品進行「課稅」,是一種保護主義政策。如先前所述,這也可能成為具有其他政治目的的打手。如果氣候變遷的威脅成功促使投資人提高對科技解決方案的投資比重,這將有助於降低通膨影響,並改善全球經濟的走向。

體制轉型的五大趨勢: 它們對投資人的意義是什麼?

施羅德投資全球多元資產團隊主管Johanna Kyrklund表示:體制轉型為投資環境帶來嶄新觀點的需求,在經歷了40年的通貨緊縮週期之後,許多投資人為了適應高通膨環境而感到陌生。高通膨環境意味著我們需要改變對固定收益型產品的看法,例如在未來一段時間,隨著貨幣政策收緊,債券殖利率也隨之提高,現在投資債券的理由在於收益率,而非著眼於多樣化。

我們評估資產的方式會改變,當選擇國家或公司時,投資人需要更積極且洞察力才能找到好的標的。對外部資金依賴度較低且具備政策紀律的國家可能會受益,而其他國家則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我們預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率週期背離會加大。

同樣地,由於借貸成本低而生存下來的企業可能很快地會發現自己在高利率的環境下舉步維艱。評估哪些企業能夠將較高的成本轉移給消費者十分重要,無法轉嫁成本的公司,將面臨利潤壓力。

本益比可能降低,投資人將會比以往更加關注高利率所導致的利潤問題。在其他地方,大宗商品可能再次成為非常有用的資產多元化標的,而在「量化寬鬆」時期,大宗商品則不受歡迎。

體制轉型不僅事關通膨和利率,科技技術的投資大幅增加、供應鏈和能源政策的結構性變化,將在新一波的企業潮流中創造機會。過去數年中出現的部分投資主題會更加受歡迎,且新的投資主題也將出現。

同時,民粹主義政策和政治波動性的上升將使投資人更加關注風險和風險溢酬。對投資人而言,在這個新時代,顯然會有許多各種變化:如何評估資產、到哪尋找最佳機會以及如何管理風險,但不變的成功秘訣就是需要團隊合作,透過嚴謹分析、開放的思想、靈機應變,最重要的是要有積極的態度:萬變不離其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抗三高 追成長 全產業ETF問世
下一篇
富蘭克林連24年得獎 打造贏家投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