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05字
歷時一年多籌備,由沿岸制作於 2023 年發起的品牌「p.n.g.」,帶來首檔企劃展覽《招牌:》(SIGN: Promotional Narrative Guidance)。本次展覽由沿岸制作主辦,並攜手寶藝廣告事業有限公司與3/3TRIO DESIGN共同協辦,即日起至3月30日在 PPP 時尚藝文空間舉行。展覽將透過多角度深入探究招牌的文化意涵,重新定義其在社會中的角色。
招牌:城市的標誌與時代的縮影
「招牌(Signboard)」作為 p.n.g. 的首個討論議題,不僅代表標示(Sign),亦象徵世代傳承(Generations)。招牌不只是商業標誌,更是展現自我、吸引關注的媒介,與社會價值觀交錯影響,形成有形的文化脈絡。本展從「什麼是招牌?」出發,透過四大主題「Promotional」、「Narrative」、「Guidance」以及「Aesthetic Iteration」,解讀招牌作為一種審美價值的映照。
Promotional|招牌:我是誰的宣告
招牌長久以來承載著「我是誰」的訊息,其材質、色彩、形式與名稱,無不映照出品牌或店家的個性。展覽第一區「Promotional」探討招牌如何成為品牌的外顯名片,透過影片〈台灣招牌的現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招牌?〉、〈我們怎麼認知現在的招牌?〉,從大眾、業者與社會觀點,回溯臺灣招牌的演變。
Narrative|招牌與時代對話
第二區「Narrative」聚焦於招牌的演進史,呈現手繪、霓虹燈、發光、動態等不同時代的招牌形式,並透過《招牌聚落》藝術裝置,映射招牌作為城市聚落的一部分。招牌反映每個時代的美學價值,而「臺灣招牌年表」則對應臺灣及國際歷史,梳理其變遷與影響。
Guidance|這是招牌嗎?
第三區「Guidance」以招牌的指引功能為核心,探討科技與社會變遷如何改變其樣貌,從純粹的指引性符號,演變為城市空間或個人經驗的一部分。《聲音招牌》藝術裝置則以聽覺體驗呈現這一變遷,探索聲音如何成為品牌與空間的象徵。
Aesthetic Iteration|招牌的美學價值
第四區「Aesthetic Iteration」則深入探討招牌如何形塑時代審美,以哲學與社會學視角解析審美判斷的形成。《街道地層》藝術裝置延伸「地層柱」概念,將招牌視為時代審美的載體,透過不同材質層疊,展現社會價值與歷史脈絡。
穿上別人,以成為自己:招牌的身份寓意
在資本主義與商業運作下,個體透過選擇商品與品牌來塑造自身形象,形成社會身份。「我們穿上別人,以成為自己」道出這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選擇社會符號的過程中建構自我。p.n.g. 特邀藝術家陳青琳,以繪畫詮釋此概念,將街頭招牌融入人物形象,呈現符號與身份的交融。
讓嚴肅議題變得有趣:《招牌:》走進大眾視野
作為 p.n.g. 的首檔展覽,《招牌:》希望透過深入研究,轉化為大眾可理解的內容,未來亦期待與更多專業研究單位合作,共同推動相關議題。共同策展人陳彥安表示:「議題討論應該是有趣的,讓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能夠以輕鬆的方式接觸,進而思考。」
共同策展人張柏韋則提到:「最初我們只是想做一個屬於 p.n.g. 的招牌,但這個過程讓我們深入探討其文化脈絡,進而將招牌作為 p.n.g. 的首個展覽主題。」
《招牌:》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對城市景觀與社會價值的深入對話,期待觀眾透過展覽重新認識招牌,思考其在生活中的角色與意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