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24字
天下永續會首度發起「企業『淨正效益』(Net Positive)認知與挑戰大調查」,探詢台灣產業界對「淨正效益」的認知程度,最後獲得859家企業回覆,以下便就ESG的趨勢潮流、關注議題、執行挑戰與未來風險等四大觀察角度,統整這份重要問卷的關鍵內涵。
永續趨勢:CSR & ESG帶頭,主要壓力為法規政策
首先請教台灣企業最關注哪些永續作為?從六個選項(企業倫理、CSR、ESG、SDGs、Net Positive、DEI)區分公司的投入度。目前在各產業獲得最多關注、且進入落實階段的,是「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與 ESG,皆有超過六成表示已有具體作為。
問企業關注永續原因為何?比率最高前四名為:配合政策法規(67.6%)、符合經營理念與價值觀(42.1%)、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40.3%)、提升品牌聲譽(33.6%)。反觀媒體常描述的「供應鏈買主或客戶要求」(32.1%)和「回應資本市場或投資法人」(20.4%),還算不上主要壓力源。
環境議題:「生物多樣性」和「減塑」未受重視
至於環境面,企業最關心的前幾項議題為:氣候(68.9%)、能源(68.5%)、廢棄物或循環經濟(41.7%)、水資源(27.1%),多是跟經營成本和供應鏈查核項目有關的。不少倡議團體呼籲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破壞、塑膠垃圾等,只有不到15%在注意。
社會面最受關注議題為:教育或產學合作(59.6%)、健康和公共衛生(48.2%)、高齡化社會(35.1%)、性別平權(34.7%)。近年在國外躍居主流的「減少不平等」(26.9%)和「公平正義」(13.9%),未來是否會在台灣發酵?值得關注。
公司治理面側重議題則有:風險管控(50.0%)、永續文化(42.2%)、利害關係人溝通(41.4%)、董事會職能(38.6%)
「企業承諾」最受關注議題為:勞工安全與健康(69.2%)、員工福祉(61.1%)、教育訓練(43.1%)、聘雇穩定度(35.4%)。常攻佔輿論版面的多元平等共融(DEI),只有21.7%有關注,不少企業引以為傲的「家庭支持」方案(如鼓勵生養),低到7.6%,頗出乎意料。
推動困難:提升員工認同感、供應鏈「人權」稽查
了解議題外,我們也追問企業在執行過程遭遇什麼困難?
從環境面問起,最常提到的困難分別是:成本太高(63.1%)、慣行製程無法調整(37.3%)、人才不足(37.2%)、綠電購買不易(36.6%)。
社會面的挑戰,最多企業認為的困難是「提升員工認同感」(39.3%),其次才是擴大社會影響力(33.9%)、與企業永續目標結合(33.5%),可見企業執行社會參與政策時,都已懂得將自家員工的感受和意見考慮在內。
接著看公司治理面,首當其衝的挑戰是:國際規範或法制監管太繁雜(40.5%)、重大風險辨識(38.5%)、利害關係人溝通(35.9%)、人才不足(27.3%)。
最後看企業承諾的挑戰,遙遙領先的是「人力成本增加」(66.3%),然後是:新世代職場觀念迥異(48.9%)、技能落差與訓練困難(29.8%)、員工流動率高(25.7%),不難看出在大缺工與大離職潮並行的當下,企業經營的困難所在。
然而,在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的帶動下,國際供應鏈勢必掀起一波和「勞動人權」有關的稽查。但目前只有19.6%的企業注意到。
業界充滿「缺才」焦慮感,給年輕世代最中肯建議
至於需要什麼幫助?超過七成表示需要「教育訓練或顧問輔導」,其次為「趨勢觀察或標竿案例解析」(44.5%)、「公部門政策支持」(35.4%)、「引薦專業人才」(30.7%)再度出現!
回顧整份問卷,跟「人才荒」有關字眼不斷出現,不少年輕世代嚮往投入永續職務和ESG領域。所以最後問企業,對有意投入永續工作的年輕世代有何建議?
最多企業認同選項依序為:「有趨勢判讀和風險辨識能力」(68.5%)、「修習相關課程和基礎知識」(63.9%)、「培養跨領域經驗」(59.8%)、「具備創新思維」(49.1%),曾一度蔚為風潮的「取得專業證照」,只有兩成的企業覺得有需要。
*本文出自天下永續會《2025企業永續白皮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