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61字
圖文提供:盧家鋒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雙語教育推動召集人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技放射科學系副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簡稱生醫工程學院),作為全國唯一跨足醫療及工程領域的教育部雙語計畫重點培育學院,自2021年推行專業科目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至今,打造了將英語應用融入臨床技術、醫學工程、生醫光電等專業知能課程的學習環境。不論是教室內的專業學習或是每週學院規劃的課外雙語活動,在都讓師生沉浸在安心且自然使用英語交流的環境。長久下來讓師生專業英語說得出口、用得上手,有效溝通沒問題。
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讓有動機、有基礎的學生進得來大學學習,更要能夠出得去-在職場發揮所長。大學的教學規劃,應本著“以終為始”的理念,鎖定未來就業發展所需的能力與競爭力,來訂定教學的目標、建立學生有效學習的環境。這也是現今學生、家長在選擇學校、系所最為關切的議題,更是生技醫藥產業用人單位引頸期盼的高教人才培育方向。
英語溝通力是生醫領域就業的必備技能
生技醫療的就業市場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領域,考量台灣的地理環境與發展策略,跨國交流、技術引進、國際市場行銷是發展的常態。舉例來說,藥廠或醫材廠與國外總部/分公司的例行會議、導入國外或輸出國內先進生醫技術/設備的過程、執行國際醫療或新住民病患的診斷與治療,都是跨國、跨文化的交流歷程。考量英語為國際通用語(lingua franca),全世界約87%的人使用英語作為工作上的橋樑語言,英語溝通力儼然成為生醫領域就業發展的必備技能。
依據104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於English Career的專欄文章中指出1,具備英語溝通力是企業找尋國際化人才、甚至於升遷時的最優先考量。也因此,英語能力已成為是求職人才的基本配備。另一方面,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在與國內醫療資訊廠商、生技藥廠、醫藥法規單位與臨床醫療單位對話的過程中,也體認到生技醫療的就業市場中,高階技術的發展加上快速國際化的潮流,想要得到更多機會、更高薪資,甚至成為部門主管,英語溝通力已從過往的”加分”選項(nice to have),轉變為”必備”條件(need to have)。
雙語教育打破語言恐懼、消除文化隔閡
台灣的高教現況,即使是頂尖大學的師生,對於英語的溝通仍存在一定的恐懼,最常見的回應像是:「身邊都是台灣學生,沒有理由要說英語」、「上課說英語,說不好會被笑」、「用英語反而會造成理解障礙,降低學習成效」。究竟英語溝通力的學習,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進行?最常見的迷思便是:「要有外籍生才有必要用英語」,試想,英語溝通力的提升是為了外籍生還是為了本地生的職場競爭力?在專業領域的發展中,英語並非是”考試科目”,要求的不是標準的發音、正確的文法,而是能達成有效溝通的工具。
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的老師們帶頭做,一方面積極參與模組化教師培訓,提升高教互動式的有效教學法,更進一步打造課室內外安全的英語使用環境。過去三年下來,願意開口說英語且能針對課內專業主題、課外生活議題,達到有效溝通的學生比率越來越高。學生們不僅能夠輕鬆開口說,還能越用越投入、越用越深入。最明顯的成效展現在EMI課堂中學生參與度的提升、學院內本地生與外籍生自然互動的情況、參與國際研討會學生與國際學者侃侃而談、有自信的發表演說。學生也跟緊腳步,自行主辦融入雙語的學生活動、積極參與跨文化議題的交流,體認國內外教育、溝通、文化的差異性。學生們在回饋中也表達:「老師們都這麼努力了,我們當然願意試試看」,無形中形成了”師生共學”的學院體質。透過雙語學習,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共同主持活動,表現自信。
勇於跨出舒適圈迎向國際化潮流
陽明交大老師們鼓勵學生:「如果等到準備100%後,才要開始嘗試雙語學習,那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勇敢跳脫舒適圈,讓自己擁有更多元的職涯選擇」。在台灣,醫事技術的國家考試仍以中文出題,不免產生出為何需要以EMI來學習專業知識的疑慮。然而,生技醫療的專有名詞和技術大多都須以英語學習,未來高階技術的應用與就業環境也需要以英語表達。因此,在高教環境中能提前參與有規劃的EMI課程與開放的雙語學習環境,對於未來就業將非常有幫助。
現今職場競爭激烈,僅是取得證照無法應對職場需求與國際趨勢的變化。雙語溝通的軟實力,以及專業的團隊合作能力,更能為未來專業發展多增添一分優勢。善用互動式的雙語學習環境、把握新世代高教的轉變機會,將是「本地人才國際化,國際人才在地化」的關鍵契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