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2字
電動車初期引進台灣時,不同品牌的電動車是無法共用充電樁的,隨著台灣電動車用戶持續增加,工研院在2020年就與產官研攜手,共組「臺灣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產業技術推動聯盟」,聚焦電動車充電議題,希望解市面上電動車無法共用充電設備的問題。
近期工研院再次舉行會員大會,針對電動車充電議題進行討論,包含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的產業標準、雙向充電的規格,以及制定充電樁的計量與智慧充電的相關規範,希望進一步完善國內電動車產業生態鏈。
近年來除了台北、新北、桃園等人口密集的地區之外,政府也持續擴大電動車基礎建設,中南部地區的充電樁設置密度也持續提高,為推動電動車普及奠定基礎。
台灣的充電站據點目前主要有交流充電(AC)跟直流快充(DC)2種類型,一般住家、企業自用通常是在夜間進行長時間的充電,因此大多會安裝交流充電樁(AC慢充),而營業場所如加油站、停車場或是高速公路服務區為了增加訪客的使用率,大多會選擇設置直流充電樁(DC快充),提供短時間高效的充電服務。
為了確保充電系統在安全範圍內運作,工研院推動充電樁計量規格的檢定,希望讓充電樁廠商落實商品安全性及標示正確性,維護消費主權益。而針對電動車快充規格的不一致,工研院也持續推進組合充電系統(Combined Charging System;CCS)雙向充電的標準制定,希望能滿足更多元的電動車充電需求。
除了電動汽車之外,台灣擁有廣大且成熟的機車市場,機車轉型電動化更是近年來的綠能議題重點之一。由於目前無論是電動車充電樁費用,或是更換電池的成本都不低,因此也影響民眾考慮更換電動車的意願。
為了改善民眾對於電動車持有成本過高的通點,工研院也制定了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的產業標準,希望能降低廠商的生產及營運成本,以期提高電動車的使用率及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持續朝綠能經濟方向邁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