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交友軟體越滑越空虛 網路交友是更凝聚還是更疏離?

本文共886字

經濟日報 鄭芝珊

報導者於2021年發布了一篇《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的文章,文中針對疫情之下人們大量使用交友軟體的現象進行分析,在2020年台灣Tinder的左右滑動數成長了近4成,甚至是線下見面軟體Eatgether的用戶數也比2019年暴增1倍。

報導者分析這樣的現象為疫情之下的「補償式交友潮」,隔離、三級警戒使人類的正常社交活動受到巨大影響,因此轉而尋求網路交友帶來的情感慰藉。然而這些網路軟體真的能紓解孤獨、甚至替人們找到真愛嗎?

交友軟體演算法:越相似的人才適合在一起

近年來的交友軟體結合大數據演算法,試圖成為科技月老,替每個人尋找真命天子/女,從最基本的自我介紹、星座、休閒活動,到MBTI、感情價值觀等,還可以連結到自己的社群軟體、愛聽歌單,有的軟體還會不定時給出一些日常問題,若選到相同答案的人系統會自動配對。

然而越適合的人真的就能越順利戀愛嗎?在「喜愛的約會項目」中都選擇「手作課程」的人真的就比較速配嗎?交友軟體的配對邏輯認為「越相似的人越相配」,它會揣測你的喜好、大量推送可能會被你「右滑」的個人資料,然而滑動次數越頻繁、認識越多人並不代表越容易與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且交友軟體的二分法系統使我們需要在幾秒內就選擇拒絕或接受一位新對象,與實體人際互動的模式全然不同。

過度依賴網路交友反而加重負面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7%、38%、55%定律」:當人們進行面對面交談時,會使用到「用詞、聲調、肢體語言」這3個主要溝通元素的比重,其中用詞占7%,聲調占38%,肢體語言占比最高,是55%。當然非語言的交流除了聲調及肢體語言,還包含眼神交流、人際距離、面部表情等等。尤其是在初次認識某個人、建立第一印象時,除長相之外,穿著、氣味甚至所使用的物品都會是評斷彼此的準則。

而在交友軟體上負面情緒發散比正向情緒來的多,其中「不安」為大宗,在與對方初次聊天時,會因為缺少對於肢體語言的評判,導致在過程中始終會有種陌生感,因此往往聊個幾句就無疾而終。若過度依賴交友軟體,甚至將其視為唯一認識他人的管道,反而更難以建立穩定而親密的關係。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MVSA慕舍酒店 X Hubert Kilian 余白 打造「影食」慕舍的台北之胃
下一篇
王智弘教授榮升北榮桃園分院院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