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98字
國科會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相關研究,國家實驗研究院執行國科會政策,以科技力協助再生能源研究與開發工作,今(28)日與中央研究院簽署海洋能及海洋科技研發合作協議,期盼雙方將在「海洋能」領域進行技術合作,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的發展進程。
我國東岸臨接太平洋,其西方邊界的黑潮流經我國水域時,流場強又穩定,所提供的「海洋能」是自有的再生能源,亦是我國推動淨零排放的關鍵解方之一。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及國研院院長林法正今日在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共同簽署海洋能及海洋科技合作協議,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委陳宗權見證。陳宗權表示,2050淨零排放是跨世代、跨領域與跨國際的大型轉型工程,也是我國史上最長遠的跨部會國家發展計畫,不僅攸關臺灣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國科會日前提出的八大前瞻科研平台,即包含「淨零科技」此重要議題。陳宗權期許雙方的合作能夠強化我國海洋前瞻研究,全面提升臺灣海洋科技研發,用創新的科技開發海洋資源、保育海洋環境、永續守護臺灣。
廖俊智指出,海洋能是中研院認為的關鍵前瞻能源,尤其是海流(黑潮)發電,也因此,除了去年在「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建議政府應儘速推動海洋能之外,中研院更於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下成立海洋能專題中心,自今起希望透過與國研院轄下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合作,能儘速完成我國東部海域環境勘查,除仔細了解發電潛能外,也儘速找出適合安置水下發電機的場址。
林法正表示,國研院的任務係提供全國關鍵技術與設施,以及研發平台之服務,以支援我國學術研究活動,其中,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提供了海洋探測-尤其是深海部分-很關鍵的探測載台「勵進研究船」。在2050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下,國研院很高興能與中研院合作,成為海洋能研究團隊的一份子。相信此項合作,能在海洋科技研發,特別是在海洋能科技上,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研發成果。
由於海洋能屬於尚待研發的前瞻能源,尤其是在環境場域上,必須先通盤了解,方可進行適合發電的場址、潛能、發電特性等的可靠評估,因此雙方即日啟動人員、技術、研究設施的交流,合作加速推動國家重要關鍵海洋科技,特別希望促成海洋能的早日開發利用,使我國儘速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