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45字
風玥茶研所產製之精緻茶品,於2019年首度參加比利時iTi國際風味評鑑至今,連年榮獲最高獎次「極致三星獎」,而大會評鑑規範中,將頒發「水晶獎盃」予連續三年獲得三星獎的同一產品,與參賽廠商共同追求卓越品質,其中風玥茶研所產製之「台灣高山炭焙烏龍茶」於2021年獲頒「水晶獎盃」,2023年再由「台灣傳統炭焙凍頂烏龍茶」,拿下第二座水晶獎盃。
風靡全球的台灣特色茶品「凍頂烏龍」依製程技術演變,及市場喜好趨勢,大略分成三段時期,初期為民國四十年代「重火炭焙型」、民國六十年代「清水酵香型」,及現今「高山式電焙型」,每段歷史的凍頂烏龍茶,皆因製程與烘焙差異,各自呈現不同風味特色。
傳統炭焙是台灣在清末時期即有的乾燥、焙茶方式,直至民國七十四年起,電熱式烘焙機開始陸續生產,在茶產業機械設備尚未普及前,初期凍頂烏龍茶沿襲了中國福建武夷岩茶的「重火炭焙」,茶葉製程為中發酵並以炭火深焙為特色,成品沖泡後茶湯水色顯紅,因此該時期的凍頂茶於坊間亦有紅水烏龍之雅稱。民國六十多年,由茶業改良場吳振鐸場長提倡中發酵、淺或中焙火製成凍頂烏龍茶屬「清水酵香型」,與第一時期烘焙程度相比較為輕柔,水色金黃亮麗,更能展現原茶發酵香氣,此特點為當時台灣多場烏龍茶品質鑑定競賽的評鑑標準。
隨後台灣凍頂烏龍茶在南投縣鹿谷鄉農會辦理的「高級凍頂烏龍展售會」多年推廣,風靡全球備受廣大愛茶與藏茶者擁戴,茶農茶商為求供應量,便擴增茶樹栽種面積,將茶園範圍往高海拔地區延伸,如杉林溪、阿里山、合歡山…等,取代了原本凍頂茶區原料。且茶產業持續開發出更精進的機械設備,並隨著茶葉電焙機普及化,早期耗時費工的傳統炭焙技術也逐漸消逝,因此凍頂烏龍茶於七十年代後期至今屬於「高山式電焙型」。
近年來許多消費者回首找尋傳統工藝茶品,但台灣茶產業處於高成本低利潤模式,在工資高漲、人力欠缺,且設備與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風玥茶研所負責人莫凡期盼為產業留下歷史記憶,於凍頂烏龍產區「南投鹿谷鄉」,仍保存一片早期壓條繁殖的軟枝烏龍品種茶樹,該茶菁製成茶品「茶葉捲曲蝦米外型、琥珀金黃水色、如桂花及胭脂般茶湯滋味」,正是民國六、七十年代傳統清水酵香型凍頂茶風貌,大受資深愛茶人士好評。
莫凡特此說明,面對失落的工藝有種不捨的情懷!該片茶園樹齡至今已逾六十年,依據「手工揉捻、酵香工法、文火炭焙」,復刻出早期凍頂烏龍茶滋味,而現代高山青心烏龍品種卻未必可有相同表現,因此,即使灌木型老欉產量已不符經濟效益,仍堅守這片茶園,期許讓更多消費者能品飲這番懷舊風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