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25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與台灣科技法學會,於1日及今(2)日舉辦第26屆的「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該研討會已連續舉辦26年,前身為「智慧財產權研討會」,研討議題伴隨我國產業成長與轉型,由一開始單純的智權研究,擴及如今涵蓋各類新興科法領域,每年吸引超過400人參與,為臺灣法學研討會規模最大且歷史最久的開放式跨領域研討會,深度廣度兼具,深受各界肯定。
今年在國際政經局勢紛亂下,研討會以兩岸條例與國家安全、ESG、DEI、企業誠信經營、金融監理、數位貿易、智慧醫療以及智慧財產等為主軸,所邀請的講者有大法官蔡明誠教授、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美紅、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審判長李維心、庭長蔡惠如、最高行政法院審判長陳國成、西門子公司法務長周炳全、美光科技公司策略長周世筑、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嘉慧、群勝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歐陽弘、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鄭敬楓、清大科法所特聘教授彭心儀、營業秘密保護促進協會理事長宿文堂、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律師許永欽、眾博法律事務所所長許兆慶等,皆為產官學界的重量級代表。
多國專家交流
借鏡經驗接軌國際
因應疫情趨緩,陽明交大科法學院院長陳鋕雄特邀韓國數位醫療法專家來台分享韓國數位醫療法制,與學者先進交流報告。擔任陽明交大科法所講師的烏克蘭及瑞典學者也親自蒞臨,分享歐盟數位服務法對於資料安全的規範。
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美紅、特聘教授林志潔與理事長宿文堂,分別針對我國甫通過的國安法與兩岸條例修法進行剖析,並闡述營業秘密對產業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由於此次國安法修法新增經濟間諜罪,同時就法人與非法人團體違反國安經濟間諜行為設有兩罰規定,企業宜儘速建置防免機制,以防誤踩紅線。同時,兩岸條例針對中資借名行為增設人頭罪、又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人員的出境許可制,均為新的規範,產業應特別注意。陽明交大科法所所長陳在方則以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對比我國國安法與貿易法,提醒企業留意無形資產出口管制的法制落差。
在數位經貿議題上,特聘教授彭心儀直指我國應確立數位治理的走向以因應挑戰。在AI與遠距醫療蓬勃發展之際,院長陳鋕雄就可能的隱私權衝擊與法規調適,有深入而精闢的探討,就健保資料庫釋憲後應有的作為,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言。
引進法遵技術
加速企業落實ESG
因應企業永續發展與聯合國對企業人權的要求,產業如何落實多元共融、淨零碳排、友善職場?法律於企業永續和誠信經營又扮演何種角色?環境訴訟與評估帶給企業哪些挑戰?亦為此次研討會所關注的重點。不論是個案分析或新型法遵技術的引進,研討會的ESG論壇帶給與會者許多新的啟發,討論欲罷不能。
該研討會多年來致力於提供跨領域法學研究者交流平台,並為法制革新提出建言。台灣科技法學理事長劉尚志特別感謝科法學院前院長張文貞、院長陳鋕雄和全體師生行政同仁為該研討會的付出,並期許產業要秉持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精神,實踐誠信經營,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
特聘教授林志潔更期許產業與法律要合作,企業要將法律視為發展的助力與投資,而非僅是成本,法律也要幫助產業與國際接軌,保護核心的研發量能;而全國科法研討會亦將持續創新前行,與大家一起為打造更好更有競爭力的國家和產業而努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