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 展現新世代『軟韌性』

提要

軟韌性 - 2022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30週年30件作品聯展

陽明交大應藝所所長許峻誠與吳元劭、顏瑋辰、許巧妮研究生團隊打造的作品《異生命演繹》,以生命的起源為靈感,透過自行研發的膠性黏液,在空間中以泡泡創造出一系列從出生、茁壯到死亡的成長過程,也演繹一個生命的週期。 陽明交大應藝所/提供
陽明交大應藝所所長許峻誠與吳元劭、顏瑋辰、許巧妮研究生團隊打造的作品《異生命演繹》,以生命的起源為靈感,透過自行研發的膠性黏液,在空間中以泡泡創造出一系列從出生、茁壯到死亡的成長過程,也演繹一個生命的週期。 陽明交大應藝所/提供

本文共2669字

經濟日報 許夷雯

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成立至今已邁入第30年,今年特於9月22日起至10月18日,在交大藝文空間盛大舉辦『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以『軟韌性』作為展題來傳達在這動盪三十年來,應藝所在這片充滿嚴謹學理技術的校園中,對藝術與人文的強韌堅持,還有師生們相互依存、共生下,默默孕育出豐富可能性的未來。

軟韌性 - 2022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30週年聯展即起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交...
軟韌性 - 2022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30週年聯展即起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 浩然圖書館B1 藝文空間展出。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提供

氣候驟變與資源短缺,啟發人們永續發展;政治角力與戰亂,推動人們調節經濟模式;疫情劃分人際交流,卻澆不息人們創新的躍躍之情。面臨到全球多向度複雜劇變,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種種不適與困頓,卻也因此使各種細小變化的事物在累積與衝撞中,重新湧現出一世代嶄新的樣貌。而使一群體得以在動盪時代中站穩腳步的能力,本次展覽點出了「軟韌性(Soft Resilience)」這詞。

陽明交大應藝所30週年特展開幕式全體師生與來賓合影。 陽明交大應藝所/提供
陽明交大應藝所30週年特展開幕式全體師生與來賓合影。 陽明交大應藝所/提供

此次30週年特展邀請七位優秀所友回母校參展,加上在校師生的參與,總共展出30件作品。從手工藝的媒材創新,到高技術的數位應用;再從傳統手繪,到影像敘事,創作者們皆突破自身背景侷限,開闢出多元的表達內涵。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以『軟韌性』作為展題,圖為展場一隅。 陽明交大...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以『軟韌性』作為展題,圖為展場一隅。 陽明交大應藝所/提供

受邀的應藝所友作品當中,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教授、也是獨立策展人的曾鈺涓老師探討0與1數位編碼與存在之真實性,創作出《流動的房間 No.3》裝置,作品透過以「Jane」為名的肖像與日誌,建構出觀者觀看、參與感知「Jane」存在的空間情境。日本設計達人-東喜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吳東龍展出他自2006年出版的《設計東京》系列書籍,皆以獨立自製方式完成,他從設計美學的視角觀看東京,紀錄了12年間城市的發展變化。Ta Chung Design 設計總監劉大中的裝置作品《SWAY搖曳》運用機械原理與程式控制使靜態氣球泡泡產生自然擺幅,讓風的動態方向與力道可以視覺化,猶如空間中穿梭一道微風。新竹市美術協會理事長林授昌展出的油畫《米佛秘境》將漫步紐西蘭林間的心境化為畫作,他自述走在米佛步道,感受原始生長的環境,植物洋溢著旺盛生命,黃橙紅藍紫層層交織,卻呈現一片綠。拆解的色彩,組合的意象,是心中的樣貌。

聯展中30件作品之一的《異生命演繹》,很吸晴!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提供

在裝置作品上,許峻誠所長與吳元劭、顏瑋辰、許巧妮研究生團隊打造的作品《異生命演繹》以生命的起源為靈感,透過自行研發的膠性黏液,在空間中以泡泡創造出一系列從出生、茁壯到死亡的成長過程,也演繹一個生命的週期;黃彥翔、鄭任翔、葉韋鉦三位創作團隊「雜波創造 HwH Project」於展覽入口處的《遨遊夜精靈》將棲息在六燃大煙囪的蝙蝠生物們結合成裝置意象,帶領觀者一虧六燃獨有的保育生態;林欣怡老師的《鯓語:刺聲編碼》透過編織與程式碼結合為有形數據,探究數據編碼與編織圖案的文化重構性。 林欣怡《突觸聲部:城市電磁波疊韻與再作用媒體》將圍繞著城市基礎設施電磁波聲響的探測、城市「中域/環境」中聲音事件的捕捉,以及城市建築中「自然/生物」音響的尋訪紀錄,三種聲線疊韻/疊歌/副歌為個人小型聲音數據庫。

在理性的數學邏輯世界裡,蘊藏著自然與人文美感。謝啟民老師以數學模型推出他的《注定風景》作品,以時間與水的作用為天擇,在三維虛構空間復刻著古代山水觀-可行、可望、可游於大氣與水氣之美。陳芷渝以個人創傷經驗作為發想,以程式運算方式製作而成的三幅實體圖畫 Script《歷程代碼》;「未來敘事實驗室」劉辰岫老師與許雅貞的《後人類世藝術實驗:序章》則以新端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去推測表達人類未來的美學樣貌。

在展覽二樓處可席地而坐觀賞多部紀錄片與微電影劇場。賴雯淑老師跳脫長年致力於歷史創傷與文化保存等研究的學理框架,與黃彥翔校友創作出《幽靈記憶》動畫與《遇/預見六燃》紀錄片。黃偉浚以香港人身份,深刻體悟了世代變革下人們內心的混沌迷茫,也重新找回塑造身份認同的契機,他的《流動世代》微電影旨於探討新時代下人們面對情感的容身之地。郝從恩的《新樂園》為16分鐘的微電影,使用錄製電腦介面手法,串接《創世紀》神話、啟蒙時代、數據時代的諸多文明流變,以諷刺性手法針對當代科技氾濫等怪象提出道德反思。

XR混合虛擬實境帶領觀眾漫遊作者開啟的異想世界。羅怡婷與黃筱晴《詭影救援》共同探討了虛擬世界與現實感官藉由非傳統性媒介整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最終發展出一項實驗性作品。以箱內小劇場作為表現形式,以虛幻引擎搭配感測裝置,代替傳統鍵盤滑鼠的操控行為,使玩家經由與箱子的肢體互動,來操縱遊戲中角色與場景。楊舒云與資工所共同創作品《樂光 Music Across Time》,追溯音樂家德布西創作《月光》時的靈感詩集,以VR互動方呈現詩歌意境。

繪畫說故事的手法,正是繪本迷人之處。黃歆雅的《烏雲先生來了》,與莊士頡《婕葳計畫》各自以療癒平易的風格探討內心與自然環境的平衡;黃翊的《橘子樹》以一針一線編織出以童年記憶為靈感的編織繪本。

氣候驟變與資源短缺,使環保設計成了當務之急的責任,黃靖雅的《Sampling Chair》透過數位運算離散模擬日常物件樣態,將數位想像類比化,最後透過觀看行為捕捉其樣貌,視為一把固定椅子。林貫勻的《水泥X廢棄物再製計畫》研究水泥特性,並開發全新製成,以設計手法將廢棄物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廢棄物重新被賦予新的生命。劉辰岫老師指導的《Re:CONSTRUCT》系列統合「創新媒材應用與設計」課程同學的作品:一是吳元劭的《塑膠印痕》利用從學生餐廳取得的廢棄食用油與蜜蠟以特定比例混合後,將其灌注在回收杯蓋構成的鑄模容器中,使之成型為一極具特色的蠟燭成品。二是黃靖雅的《Packing Stool》將回收重組的保麗龍以擠出的形式層疊包裝在損壞失去乘坐功能的椅腳金屬結構上,成為新的乘坐面,將包裝的過程作為結果,予其新生。

另外,林坊羽設計一款情侶情緒溝通產品《PANTO》,洞悉了現代親密關係中難解衝突與困境,因此以非暴力溝通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做為理論基礎,使用者可以透過著色抒發出自己內在情緒經驗,透過作者一步步所設計的指引,使伴侶間建立更有效的溝通體驗。

在展場一樓中心的高挑空間,觀眾可抬頭仰望大型布幔投影的朵朵圖案,也以此呼應展覽題旨,呈現出有機、動態的整體意象,可沈浸在「軟韌性」光影世界中。歡迎對藝術、設計有興趣的師生或民眾自由入場參觀!

展覽日期:2022 / 9/22 ~10/18

展覽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 浩然圖書館B1 藝文空間

場館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30 - 18:30、週六10:30 - 16:30

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YCU.IAA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晶英國際行館攜手 Wedgwood推出聯名秋冬下午茶
下一篇
LexisNexis發表 2024 年全球百大創新動能報告 旺宏、聯發科、台積電蟬聯三年 華碩首入圍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