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21字
尊重永續與原住民文化,不僅是一種公民氣質,更是國力的體現。在當今全球化與永續發展並行的趨勢下,一個國家能否兼顧環境保護與文化多元性,已成為衡量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台灣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資源,在推動永續發展的同時,如何尊重與保存這些文化,並將其轉化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正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台灣的原住民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從生態保育、土地管理到傳統工藝與語言,皆展現了與自然共生的價值觀。這些理念與現代永續發展的精神高度契合,透過教育與政策的推動,能夠將原住民文化的永續價值充分展現,並成為台灣在國際上推廣綠色經濟與文化外交的重要資產。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跨領域學習提供了深化這些價值的機會,透過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地政、公共行政等學科的交互學習,使學生能夠透過不同視角深入探討原住民文化的當代挑戰與機遇。著重文化多樣性、社會公平及族群共融,讓學生透過田野調查、政策研究,理解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並進一步將永續發展與文化保存轉化為具經濟潛力的文化產業,創造兼顧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可行方案。透過這樣的跨域思維,學生們能夠將永續與文化尊重的理念融入企業經營、社會倡議及公共治理,進一步厚植國家發展的實力。
在過去,台灣已有許多原住民音樂創作者,他們透過音樂表達對土地與文化的熱愛。來自卑南族的歌手桑布伊(Sangpuy)演唱傳統歌謠,並創作強調自然與環境保護的音樂作品,帶領聽眾走入森林,感受與自然共存的力量。排灣族歌手阿爆(ABAO)則在作品中將族語古謠結合現代電音曲風,呈現原住民文化的當代活力。阿美族歌手舒米恩(Suming Rupi)以母語歌曲深耕國際市場,創立「阿米斯音樂節」(Amis Music Festival),透過音樂推廣原住民文化,連結世界各地的聽眾。
值得一提的是政大校友幽谷瓦歷斯(Yoku Walis),她在音樂創作中融合賽德克原住民族傳統旋律與現代音樂元素,並以音樂傳遞對土地、自然與文化的尊重。她在音樂作品《Klalay 見蝶》上的詮釋,相當符合「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我們當初錄取其就讀的期待!透過新一代原住民的音樂創作,不僅能讓台灣社會對永續發展與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在文化與永續發展上的努力,展現文化軟實力。這些原住民音樂人不僅傳遞出文化價值,透過藝術軟實力,更可提升國際對台灣多元文化的認識。
當社會與教育體系能夠結合文化認同與永續價值,便能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社會影響力的公民。音樂的力量不僅在於情感的共鳴,更在於喚起社會對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的重視,促使更多人參與文化永續的行動。這也進一步體現了「尊重永續與原住民文化,是公民氣質更是國力」的意涵。隨著全球市場對環境、社會、治理(ESG)指標的重視,擁有堅實文化根基與永續發展能力的國家,將更容易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
為了深化這樣的努力,台灣應進一步強化教育體系對永續與文化尊重的推廣,將相關理念納入各級教育核心內容,培養下一代具備永續思維與文化認同的公民。此外,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與平台,鼓勵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例如設立文化創新孵化器,協助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產業。同時,企業界亦應透過企業社會責任(CSR)與ESG投資,支持原住民文化的發展,與地方社區合作,創造兼顧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永續模式。
尊重永續與原住民文化,既是一種公民氣質的展現,更是台灣強化國力的基石。當全民擁有尊重文化與環境的思維,並透過教育、藝術、政策等不同層面加以實踐,台灣將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浪潮中,展現獨特的文化競爭力,並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作者是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兼社會科學學院永續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