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51字
川普即將上任,他的政見旗幟鮮明,強調「以美國優先」、「單邊主義」,一味地以美國的貿易逆差為著眼點,並以課徵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就此而言,川普的基本邏輯可能是: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可以阻卻或脫鉤中國產品,對盟國提高關稅,可以逼其廠商在美國生產;同時川普也不支持近岸和友岸外包式的製造業回流。但是,美國對中國的策略性競爭,並不只有貿易而已,而且,從領域別看,美對中競局和脫鉤其實存在不同路線。
即將接任美國國務卿的魯比歐(Rubio)在2024年9月公開一份報告,檢視「中國製造2025」十項目標產業的推動進展。魯比歐的評價指出,中國在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四個領域取得相當突出的成就,例如:中國已成為電動車(及傳統汽車)第一大出口國,而中國高鐵網絡的規模更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中國部分達成目標的領域則有航空與航太、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五個領域。魯比歐呼籲:「北京在很多產業已經取得領先,這將決定21世紀的地緣政治霸權(geopolitical supremacy)。」
就美對中競局和脫鉤,台灣各界關注的焦點相當集中於半導體先進製程,可是魯比歐的報告點出,在美國關切的重點領域,美國並非都享有絕對優勢,甚至於不容易以一己之力對抗中國。這可以讓我們討論美對中競局的不同路線,進而探索美國與盟國互利合作的可能性。
在半導體先進製程,美國在價值鏈(EDA設計工具、矽智財、IC設計、設備)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仍需仰賴與盟國(荷蘭、日本、台灣)一起牽制中國。以經濟安全為名,美國關切與先進製程製造相關的價值鏈,進而對台積電、三星等廠商要求在美國生產;而且亦步亦趨地要求最新進的技術。
另一個美國享有大幅領先優勢的領域是AI,包括AI晶片、演算法、算力等。美國將中國視為在AI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川普在國會中的盟友,於美國國會兩黨小組,在2024年11月底所提交的年度報告中,提出「AI曼哈頓計畫」,作為應對國際局勢挑戰的科技戰略。報告指出:應對中國在AI科技的大力投資,需要有明確的策略讓美國持續在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發展上取得領先地位。儘管美國在AI有其獨特優勢,但AI晶片也受惠於台灣產業鏈的支持。
另一方面,在無人機、6G、自駕車及電動車等領域,中國反而享有產業化和落地應用規模的優勢,而美國的基本態度是:在這些領域,刻意區隔,以形成互不相通的技術與供應鏈體系。在5G領域,美國就曾利用國際結盟,確保其關鍵電信網路、物聯網、5G技術不使用到「不受信任」的設備。美國也想要在6G技術急起直追,但中國6G專利申請量持續高居世界第一,約占四成。在無人機領域,中國的大疆更具有絕對的優勢,且其影響力包括商用和軍用市場。
中國的自駕車或許技術上仍不如美國,但是其相對寬鬆的管制規範,讓中國的自駕車已有大規模市場練兵應用的實績。特斯拉的馬斯克在這次選舉與川普結盟,其目的可能要透過管制鬆綁,加速推動自駕車和無人機(低空經濟)的發展;特斯拉本身的目標是在2025年推無人駕駛Robotaxi上路。馬斯克曾公開表示美國政府製造F35是浪費,反而誇讚中國的無人機群飛技術;儘管F35和無人機其實屬於不同的應用場景。
上述案例顯示,美中競局其實有多元的戰場,不只是貿易,還有科技的領先優勢之爭,更重要的是,逐一檢視相關領域,美國並非都享有絕對的優勢,與一些盟國合作以協助美國建立相對優勢;這有賴美國和盟國進一步檢視美對中競局不同路線的差異和合作對雙方的價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