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80字
【閱讀集點 好禮雙重奏】
1點已入帳!
經濟部7月15日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說明因AI科技潮帶動半導體產業擴廠等因素,預估未來五年及十年國內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分別為2.5%及2.8%。不過,該報告呈現的電力供需全貌並不完整,主要是忽略電價對電力需求的影響,且僅討論工業部門的電力需求。另外,在供給面上,則忽略增加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所面臨的限制,以及發電成本日益增加如何影響電價等兩項議題。
去年國內總發電量2,765億度,較前年減少1.04%。其中,以工業、住宅及服務業三個部門用電量居前三位,其占比分別為55.3%、18.6%及17.5%。電力需求宜以各類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分析,然後再得到電力總需求的預測。然而,經濟部對於未來十年國內用電需求增加的估算,僅說明係因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以每年30萬瓩至50萬瓩增加,以及AI用電量會自2023年的24萬瓩增加至2028年的224萬瓩,而之後每年將增加35萬瓩至45萬瓩。不過,經濟部忽略近來國際AI大廠欲至台灣設資料中心,可能是因我國目前工業電價排名全球第三低;若未來國內電價大幅增加,則有可能抑制此需求。
國內未來電價走勢,取決於我國如何選擇不同發電組合,所導致對電力供給量及成本的影響。去年我國四種最重要的發電方式為燃煤、天然氣、再生能源及核能,其發電占比分別為42.4%、39.5%、9.5%及6.3%。不過,核能卻僅占我國發電總裝置容量的3%。如就同樣裝置容量進行比較,則核能的發電量為燃煤、天然氣的1.58倍,風力的4.04倍,以及太陽能的8.75倍。而這些發電方式的成本也不同:目前台電自行使用核能、燃煤及天然氣的每度發電成本分別為1.12元、2.73元及3.04元,但台電外購光電及風力發電的每度成本則分別為4.88元及6.59元。核能的低成本高效能十分明顯,但這項評估並未充分呈現。
在今年7月及明年5月核三廠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後,台電預計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填補其缺口。不過,核電「設備利用率」高於這兩種發電方式,而每度發電成本則相對較低。因此,台電未來必須大幅增加核能之外的發電裝置容量,因而每度發電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經濟部對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的未來裝置容量,都有灌水嫌疑。經濟部預估在2024-2033年間,增加天然氣的發電裝置容量為目前國內發電總裝置容量的48.3%。不過,經濟部雖說明2027年之後,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燃氣電源」併網,但並未說明是哪個電廠。
就再生能源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而言,經濟部預期從2026年到2035年間,每年裝置容量分別增加2GW及1.5GW。不過,這比過去每年平均增量多出許多;從2016年至2023年,國內太陽能光電的裝置容量由1.25GW增加到12.42GW,平均每年增加1.6GW。另外,從2016年至2023年間,國內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由0.68GW增加到2.68GW,平均每年僅增加0.29GW。經濟部的樂觀預估,可能成為未來的供電風險。
由於經濟部對未來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的裝置容量灌水,因此,其下列對夜間備用容量率的估計也是過度樂觀:在2028年以前,皆低於法定安全水準的15%,但在2029年之後皆超過20%。這顯示,未來國內供電的穩定性已岌岌可危,而立法院提出的核二、三廠機組延役法案,已經停擺,暫無法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台電目前資本額5,800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止,累積虧損已達資本額的76%,再加上預期未來台電每度發電成本大增,故有必要再大幅調高電價。如此一來,或許可能抑制國外AI大廠在台投資,從而減緩台電增加發電裝置容量的壓力。錯誤的預測,可能導致風險,不可不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