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振興農業需要依賴科技

台灣農業未來改革的根本方向,其實在於新觀念之引入,與廣泛運用工業科技。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農業未來改革的根本方向,其實在於新觀念之引入,與廣泛運用工業科技。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269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最近幾周,蛋蛋危機儼然成為媒體最大的討論話題,這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絕對不只侷限在某些高官的失職,背後警惕著我們:台灣應該下定決心,進行一波大規模的農業改革。

台灣農業所面對的挑戰,不只是缺蛋與食安,台紐FTA即將生效,美加歐日越等國農畜產品的陸續開放進口,中國大陸無預警禁止水果及漁類產品輸入,氣候變遷造成中南部嚴重乾旱缺水,件件都是警鐘,將為台灣農業的存續,帶來嚴重的衝擊。

台灣農業未來改革的根本方向,其實在於新觀念之引入,與廣泛運用工業科技。

傳統農業耗費龐大的土地與水資源,卻須面對天災與病蟲害的肆虐,過去政府所做的僅僅是在災害發生時,給予農民補貼,其實這種農業發展政策,治標而不治本。以垂直農業之植物工廠為例,因為密閉圍籬,不易招致病蟲害,可減少農藥使用,增加食品安全;運用堆高轉盤,可以讓單位面積土地孕育農產品產量倍增;運用已成熟之工業自動化倉儲技術,可減少大量人力;使用LED光源、溫度控制、適當灑水與施肥,更可控制農作物開花結果時間,於離峰季節生產高價蔬菜水果,除提供消費者四季均可享受美食,農民亦增加產品附加價值與利潤,值得全面推廣。

解決台灣小農窄地的根本之道,是推動企業耕作:農民將土地集體委託專業農耕企業,並參與合作集體耕作,如此便可採用大型機械化設備,做到機器人插秧、施肥、採摘、清洗、包裝、運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無人機施肥是另一個企業耕作可輕易實現的科技,運用商用無人機除了施肥,還可精確測量農損、即時採取保護性農藥噴灑,防止作物遭受病蟲害侵擾,造成不必要農損。

傳統農業在品種改良方面,大多以嫁接或擇優育種之方式,未來可使用遺傳工程所發展的基因改良、基因剪輯科技取代嫁接,可增加優良品種耐病性、提高作物營養價值,大幅增加產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應積極學習地少乾旱的以色列,採用農地監測與滴灌技術,大量節省灌溉用水,不至於乾旱時期無法耕作。農業主管機關應積極建立詳盡之農業大數據,以付費開放方式,提供農民做為耕作過程重要參考,農民因此可較精準預測氣象、疾病爆發、產量及市場需求,不致造成「穀賤傷農,穀貴傷民」的惡性競爭苦果。

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中成熟的影像辨識,在農漁畜品管分類過程中,精準把關。農業主管機關更應積極輔導農民,採用區塊鏈技術取代推廣多年的二維條碼,做好產品溯源管理,讓消費者對食安問題完全放心。

但倘若期待老一代農民學習新科技,將是緣木求魚,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具科技產業背景之青年世代回到農業,帶進新型經營概念,為台灣農業振興注入活水。因應社會快速發展,消費者對於食安、有機、品質與新鮮之要求日益嚴格,未來的農產品將廣泛使用網路銷售,從產地直接配送到家,節省通路層層剝削,利人利己。

最近陸續出現的食安事件,可以讓社會朝野警惕,下定最大決心,進行大規模農業改革,讓台灣農業科技領先他國,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成為國際典範。

這項大革命的背後,農業部、教育部、農業科技研究院,無疑扮演關鍵角色。唯有下定決心,積極推動農業創新,培育先進人才,台灣才有光明的農漁畜牧大未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電動車群雄競逐 台灣如何勝出?
下一篇
中國大陸戰略妥協 與歐盟重啟關係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