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人才培育延攬政策 要務實可行

人才培育延攬政策,要務實可行。聯合報系資料照
人才培育延攬政策,要務實可行。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482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在行政院會聽取國發會報告「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推動情形」後表示,國發會協同各部會積極推動「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以及「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三大策略,有助我國產業升級及國際接軌。這些政策屬人力資本投資,其效益體現在未來;然而,政府卻以投入數量來衡量績效,因而恐出現資源錯置,尤其是錯置在雙語政策上。

首先,在「培育本土數位人才」方面,從2021年起已陸續建立11個國家重點領域學院,其中八個和AI及半導體相關。配合這些學院的成立,從2021至2024年,每年計劃增加「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簡稱STEM)領域的學、碩及博士生5,800人。近來STEM領域占我國就業市場專業人才的短缺人數達七成以上。然而,在2012至2021學年度間,教育部卻核准許多大專院校增設非STEM領域的科系,尤其是餐飲以及設計相關科系,導致STEM領域學生人數的占比由34.3%下降至32.5%。

去年15至29歲青年失業率高達8.38%,為整體國人失業率的2.28倍。為評估此政策的績效,宜觀察2025年後,此倍數是否往下調降。教育部增加的STEM領域學生人數大多和AI和半導體有關,因而日後這二個產業可能出現人才供給過剩。根據近來國際經驗,當這類人才失業時,卻容易移動至服務業工作。因此,此政策的展望較樂觀。

其次,在「延攬國際關鍵人才」方面,主要是鬆綁2018年2月開始實施的「外國人延攬及雇用法」。根據此法,我國對高階國際人才核發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複入境許可功能的「就業金卡」。而取得金卡的外國人,一到三年內,不需受僱就能自由來台求職、創業,或為海外公司遠距工作。而金卡期滿可以續卡,且持卡三年以上可申請永久居留。截至今年4月底,持有「就業金卡」的人數已達7,283人。不過,根據「就業金卡辦公室」去年7到9月的調查,在回覆問卷的1,081名持卡者中,16.7%已離開台灣、30.4%在台灣受雇,以及34.8%是「受僱海外公司,在台遠距工作」。

為評估此政策的績效,宜觀察持卡者日後歸化的人數。從2016年12月起內政部增訂國際高級專業人才免喪失原有國籍,即可歸化為我國國籍的規定,但六年來只有261位外國人歸化。因此,此政策展望較不樂觀。在外國高專人才不大會排擠國人就業機會,且我國面臨少子化,亟需彌補人力缺口的需求下,宜將目前發放金卡根據行業別及每月薪資16萬元以上的雙重管制條件,逐漸放寬僅對薪資設限。

最後,「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的政策成效最可疑。日前「多語台灣,英語友善」行動聯盟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案,希望政府停止雙語政策,並已獲逾七千人連署。該提案有五個訴求,其中「不應讓英語成為其他學科的指定教學語言」的訴求最重要。教育部從2005年起執行五年500億計畫,即開始在各頂尖大學推動英語教學。然而,由於師生英語能力皆不足,導致課程涵蓋內容縮水,且學生大多給予教師極低的評鑑分數。在學校鮮少有外籍學生及外籍教師,因而無英語教學的實質需求下,經常出現老師以英語教學,但學生卻仍以中文回答。甚至極少數老師只在開學時以英文上課,之後卻改成中文上課。

此政策將雙語能力和競爭力劃等號,並誤以為英語教學是傳遞專業知識的良好途徑。政府預計於2021至2024年間,花費82億元於「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其中近半數用於推展雙語政策。雖然雙語政策的績效極難評估,但基於目前各級學校師生的負評浪潮,政府宜縮小實驗範疇及預算規模。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促參模式興建社宅 創造雙贏
下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