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台灣淨零排放願景/減碳之路也要顧及經濟發展

提要

系列四之四

聯合國訂定2050年全球達到淨零碳排,也就是碳中和的目標,不僅是全球共識,也是我國政府的公開承諾。圖/劉學聖
聯合國訂定2050年全球達到淨零碳排,也就是碳中和的目標,不僅是全球共識,也是我國政府的公開承諾。圖/劉學聖

本文共1360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聯合國訂定2050年全球達到淨零碳排,也就是碳中和的目標,不僅是全球共識,也是我國政府的公開承諾。然而,對於一個化石能源發電比例高達八成的台灣,這項承諾的達成並不容易,尤其要在不損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的前提下完成,更是充滿了困難與挑戰。

蔡英文政府的能源政策,基本上圍繞著「廢核」「以氣代煤」「發展綠色能源」為核心。可惜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台灣工業的用電量每年節節攀升,供電吃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以目前的進度而言,想要達成2030年排碳減至2005年一半的目標,根本很難達成。

行政院預計在今年7月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立法院亦於年初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將「碳費」入法,預計於2024年上路,第一波將向287家排碳大戶徵收碳費。這些動作看似立意甚善,但仍有許多推動方向與配套措施,尚待斟酌。

首先,將減碳矛頭指向金屬、造紙、水泥、紡織等「用電大戶」,是否能全面解決問題,甚值商榷,因為這些企業經過十數年來各屆政府鞭策,早有減碳實績,未來究竟能再減多少,實在是令人懷疑,徵收碳費可能只會墊高其成本,變相逼迫其離開台灣,造成大量失業。

國際知名品牌供應鏈,如蘋果,早已訂定供應商應於2030年前達成碳中和之漸進目標,歐盟亦公布CBAM邊境碳稅實施規定,故無需政府操心,這些外銷廠商早已自訂減碳實施措施,不能完全自減者,已至國際碳交易所購買碳權。

可是數以百萬計的商業服務業,卻對減碳絲毫不感興趣,未來碳費徵收亦不以其為目標對象,那便更是無動於衷。其實商業服務業及住宅之節電,看似量小,但積少成多,如螞蟻雄兵,累計總數甚是可觀。

此外,碳交易的基礎在於碳盤查,以建立基準比較基礎,但台灣中小企業九成以上並無此基準數字,未來減碳實績如何認定,碳交易如何進行,令人存疑。至此,可以看出目前產業減碳政策之矛盾所在:大戶只罰不獎,中小企業沒有比較基準,無從獲得碳交易利益。

談到減碳,不能不提及全台逾百之汽電共生業者,這些以燃燒生煤產生熱氣發電的業者,其實也是不能忽視的排碳大戶,依據規定,汽電共生業者所發之電可自用,但其剩餘須躉售給台電,近幾年由於供電吃緊,所有汽電共生業者都是24小時作業,所排放二氧化碳量極為可觀,未來如何輔導其由煤轉氣,鬆綁供應鄰近工廠或住商使用之規定,都是努力的方向。

公營事業如中油、台電,向來是台灣的排碳最大戶。以氣代煤,在空氣汙染之效果明顯可見,但其對於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依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其實只能達到三分之一的減少。綠色能源,如海上風電、氫燃料電池,甚至可攜式核融合裝置,才是未來減碳之終極解決方案。

大家經常忽略:節能與儲能是減碳的重要方向,尤其是近千萬計之住宅用戶,其冰箱、冷氣、照明之節電,住宅及社區式儲能設備,更應納入減碳努力重要目標。未來結合國際廠商之隔熱技術,於各縣市建立節能示範社區,供民眾參觀效法,不失為借力使力的好方法。

再者,倘若政府每年數以萬計之公共工程招標案,可以將節能減碳實績列為加分選項,承包企業群起效尤,相信其效果亦將十分可觀。

2008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劉兆玄,於立法院被質詢節能減碳議題時,當場脫下西裝做示範,後來各部會首長與員工於上班時間均著短袖襯衫,甚至推廣所謂「台灣衫」,曾幾何時,首長們又穿回了套裝與西裝。節能減碳之路迢迢,還是應該回歸最原始的觀念教育與細微行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促參模式興建社宅 創造雙贏
下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