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政策不前瞻 民眾苦嚐缺蛋惡果

沸沸揚揚兩年之久的蛋荒問題,並未看到立即解決的跡象。記者杜建重/攝影
沸沸揚揚兩年之久的蛋荒問題,並未看到立即解決的跡象。記者杜建重/攝影

本文共131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沸沸揚揚兩年之久的蛋荒問題,並未看到立即解決的跡象;和政府合作銷售進口蛋的賣場,蛋一上架立馬被搶購一空,沒搶到蛋的民眾徒呼負負,繼續壓抑莫名消失的吃蛋「小確幸」。新北市中和區已有里長提供「城市養雞班」課程,教授里民如何在不影響環境下,養雞生蛋來自給自足,並生動地以「家家兩隻雞,天天有蛋吃」為標榜,獲得里民熱烈反應,十足反映了政府無能下的社會怪象。

如果說,這是新近發生的現象,或許還可說「情有可原」。但是,一個市場機制可以解決的供需問題,徒然耗費兩年時間,不僅沒能消除問題,反讓問題愈演愈烈,到最後還是要靠大量進口,只能說是行政效能低落。農委會宣稱的各種原因包括禽流感、戰爭致成本上漲、氣候變化等,其他國家也都必須面對,但還是有不少國家雞蛋充裕、價格波動有限,而台灣卻要民眾耗神費力去大排長龍,才能用離譜高價買到限量雞蛋,這表示台灣的雞蛋產業問題比其他國家嚴重許多,政府不能甩鍋後就當沒事。

本報日前在社論中指出,政府若繼續干擾蛋價,不讓市場機制發揮功能,就會讓問題無法解決、拉長民眾的痛苦時間。事實上,除了農委會不尊重市場機制外,對問題狀況的掌握也是荒腔走板-市面上缺蛋的程度,一再低估;能解決問題的時程,也一路往後拖延;可從那些國家進口和價格如何,也未能掌握;規劃要進口的數量,也一再誤判而必須大量提高。這些種種偏誤,讓民眾看到農政單位不了解問題、低估問題,也只想淡化問題,也讓「排隊買蛋」成了高所得台灣的「最美風景」,真叫人情何以堪。

從兩年前開始,台灣缺蛋就已經是個問題。農委會拖到去年9月,終於建立了一套「雞蛋產銷資訊平台」,希望即時呈現雞蛋生產狀況。當時業者已公開質疑其效果有限,因台灣禽流感衝擊蛋雞數量,「中鏢」蛋農怕被大量撲殺而並未提報實情,數據不可能精準。蛋農認為政府更重要的任務是協助補充種雞;但顯然農委會並未重視,導致事後發展印證了業者看法。台灣是全球資訊產業的關鍵生產者,農委會資源又多到各種問題都可以用「撒錢」解決,到今天卻連基本的雞蛋產銷資訊都無法掌握,只能說是政府效能不彰。

台灣自認產業先進,但全台約1,600個養雞場中傳統雞舍超過九成,現代化水簾式恆溫雞場卻只有接近一成,無法杜絕飛鳥、老鼠,導致禽流感長年不斷。這也影響了產蛋效率:台灣蛋雞每年平均只產190顆,遠低於日本的305顆。農業科技如此落後,農委會卻不將雞場現代化列為「前瞻計畫」的重要內容,兩年前發生缺蛋時也無顯著作為,拖延到現在情況嚴重惡化,才要編列40億元預算補貼蛋農改善雞場,這難道不是行政怠惰?

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水之隔,作為一個小型經濟體,以貿易處理產銷失調是相對容易、成本低廉的,這也是小型經濟體的「相對優勢」。但政府卻以對岸對蛋雞施打禽流感疫苗,擔心病毒被隱藏「可能」帶進台灣為由,不進口其雞蛋;反而千里迢迢、付高昂運費從遙遠的國家進口。同時,我們卻進口美國有安全風險的萊豬、萊牛和日本核食,寧可讓全民長期籠罩在無蛋可吃的憂慮下。

無論是雞場現代化及銷售效率化的長期政策,還是對產銷資訊、國際市場和價格行情掌握的短期資訊掌握,農委會都明顯失職。蔡政府一路走來,對農民和消費者都百般折騰,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卻不必負責,也可謂「台灣奇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穩定兩岸關係 下任總統最高任務
下一篇
黃仁勳…新時代的開創者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