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晶片戰爭下 台灣產業何去何從?

近期國內再次掀起在地緣政治下台灣半導體發展的討論熱潮。路透
近期國內再次掀起在地緣政治下台灣半導體發展的討論熱潮。路透

本文共1343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近期國內再次掀起在地緣政治下台灣半導體發展的討論熱潮,繼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發表新書「晶片對決」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參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的座談,除了抱怨過去政府投資台積電心不甘情不願之外,也發言支持美國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作法,引起各界廣泛討論。

無論是晶片戰爭還是對決,雖然各界的觀點與切入角度不同,但都同樣彰顯了一個事實,就是台灣的核心產業半導體,早已捲入美中兩強的對抗中。換言之,台灣半導體產業淪為大國對奕的棋子或籌碼,作為牽制對手的利器,也可能在特定時刻淪為棄子。

在張忠謀口中,那少數堅定支持台積電的政府官員-李國鼎,當時的政策思維邏輯並不複雜,就是集中台灣有限的政策資源,選定特定產業投入發展,藉此追求國家的經濟與產業成長。但放眼目前的國際媒體、輿論,甚至學術研究,對半導體的討論熱潮已從經濟與產業的思維,衍伸至地緣政治等國際關係與政治邏輯。這樣的思維邏輯對台灣產業是好事嗎?

當美國透過各種方式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時,我國產業的市場與客戶選擇受限,生產地點也受限,甚至零組件、原料來源、合作對象亦將受牽制。當美國要求半導體甚至其他高科技供應鏈遷往美國設廠時,台灣的供應鏈業者「自願」配合前往設廠,接受成本高昂的生產條件。其他友好盟邦也起而效尤,皆以外交友好的名義,以類似「情勒」的方式,希望我國政府鼓勵業者前往設廠。這些恐怕都不是小事;更嚴重的是,當我國業者前往設廠後,當地政府卻可能如美國般祭出更多配套條件,進一步影響業者在該地生產的營運效率。

而這些都還沒有考量中國可能對美國採取報復舉措下,對我國業者可能的衝擊。在過去三年,中國受到疫情管制影響,經濟發展遲緩,對美國的相關措施,基本上可說是無反制作為,例如發展自主技術等替代方案,到目前為止未見明顯成效。但中國在疫情解封後,未來兩、三年內若經濟活動有效恢復,仍可能會進一步對美國採取反制措施,我國產業是否受牽連,仍屬未知。

在這樣的大國對抗氛圍下,我國政府已努力地對外宣傳、溝通,強調台灣是全球民主世界的夥伴,在台灣研發並生產半導體,是最有效率的運作模式,各國也無法複製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因此應共同努力維護台灣的安全,避免中國大陸的威脅甚至侵略。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當初原本有意投入自主半導體生產的國家,至今仍無一放棄,相反地,卻更積極地遊說我國政府、業者前往投資設廠。

對我國產業來說,若能按產業運作邏輯,在考量生產成本、市場吸引力、科技支持程度等因素下,自主決定至國外某地設廠,本來就是跨國企業發展必經之路。許多國際大廠如Intel、英飛凌等,早已全球布局,台積電、聯電等科技業者,也在多年前即進行跨國據點的設立。這樣的決策邏輯,是企業為提升其競爭力所作的決策。

但如果是在國際關係、政治的干擾、限制下所作的決策,則形成被扭曲的全球化布局,可能使相關業者的競爭力大幅受損。對各界辛勤投入發展超過50年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仍應思考減少干擾,以維持全球競爭力。目前的最佳解方,應為低調地面對大國對抗,即使仍不得不配合相關管制措施,但仍應將關注焦點與資源聚焦於先進技術與關鍵應用的布局。惟有掌握更多核心技術,從上游的材料、設備,到IC設計、記憶體、代工製造與封測等,積極進行完整布局,才是維持我國產業地位於不墜的關鍵。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平議主權財富基金
下一篇
綠色通膨浪潮來襲 不可輕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