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40字
從上周五(3月10日)到周日(12日),短短兩天內美國就發生加州矽谷銀行(SVB)與紐約簽字銀行(Signature Bank)倒閉事件。美國財政部、聯準會(Fed)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生怕其他中小型及地區性銀行也發生擠兌,引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甚至演變成金融風暴,已於周日宣布緊急因應措施。兩家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當然是本身營運及財務結構存在諸多問題,但Fed貨幣政策連連出錯也難辭其咎。
SVB是全美資產排名第16位的銀行,與矽谷區科技業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s)與新創企業(start-up)關係密切,而且這些創投與新創業者的營運觸角更延伸到中國大陸、英國、印度等多國,國內及國際連鎖效應不容輕忽。SVB倒閉的原因相當另類,既不是被放款壞帳激增拖垮,也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資產而嚴重虧損,反而是因為持有的安全資產太多。
這要從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之後說起,當時由於美國採取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並以量化寬鬆(QE)政策大舉購買金融資產,造成資金泛濫。許多加州創投資金及新創企業都把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基金存入SVB,使該行在2020及2021年期間共流入約1,300億美元的新存款。SVB並未胡亂投資,而是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公債以及由美國政府支持的長期債券上;SVB總資產中,這類證券占55%,比率之高在100大銀行中排名第一。這些投資毫無風險,加上存款成本幾乎是零,因此投資債券的報酬率雖低,但SVB仍有賺頭。孰料2022年3月起Fed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債券價格大跌;安全性雖然不變,但市值卻大幅下降,帳面嚴重虧損,股價大幅下跌。因此最安全的資產,有時也會變成殺傷力最強的地雷,這是SVB倒閉給金融業的第一項教訓。
其次,利率雖然上升,但大部分銀行由於擁有鉅額的浮動利率放款,因此放款利息收入也會隨之升高,且升幅會大於存款利率升幅,銀行淨利差擴大,獲利能力更強。反觀SVB,由於大量資金都押在長期債券上,殖利率在買進時就已經鎖死在低檔,不會隨著利率上升而提高,淨利差淪為負數,且愈負愈多,獲利因而遭到壓縮。因此資產結構必須多元化,則是第二項教訓。
SVB的另一項弱點,就是存款基礎太過集中於大型客戶。SVB存款金額低於25萬美元(存款保險上限)的中小型客戶,占存戶總數的比率還不到3%,但以企業為主的大額存款戶對利率非常敏感,當Fed升息會要求SVB提高存款利率,因而對SVB的獲利率立即造成壓力。去年一年內平均存款利率由0.14%急升到2.33%,升幅遠超過一般綜合性銀行。債券的利息收入,小於存款利息支出,銀行當然是愈做愈賠。銀行固然應該重視大客戶,但莫忘客大也會壓主;不但有更多的籌碼要求銀行提高存款利率,而且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大舉提款。因此存款來源必須分散化,則是第三項教訓。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間,許多銀行與SVB一樣,接收到龐大存款,並將這些資金投入長期債券。如此不僅銀行的長期公債部位將會在未來幾年拖累銀行的獲利率;這雖然不表示銀行體系的償債能力會出問題,但是獲利能力下降已在所難免,股價也將承受壓力。
Fed的貨幣政策連續失誤,也是銀行體系風險升高的一大催化劑。Fed先是在2021年初通膨已經明顯升高時,堅持通膨只是「過渡性」;到2021年11月時雖承認「過渡論」已經「身退」,但超寬鬆政策仍持續數月,到2022年3月才開始緊縮;2022年底時又認為通膨已經減緩,並縮小升息幅度,結果今年來通膨又有復燃之勢,Fed立場又轉向鷹派。先是過鬆,之後又急縮,不僅對金融體系造成嚴重干擾,也使Fed本身陷入「三難困境」,既要同時達成2%通膨目標及最大就業的雙重使命,還要確保金融穩定。Fed如何拆除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引信,3月21日的會議就是一大考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