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00字
自從金管會宣布在2月24日停止「禁空令」等穩定股市措施後,社會便將護盤焦點轉移至國安基金。不意外地,財政部長莊翠雲在答覆立委質詢時坦言,股市目前的指數與成交量皆屬穩定,國安基金是否繼續護盤將交由4月例會決定。財政部長言下之意被社會解讀為此次台灣史上最久的股市護盤行動終將告一段落。
國安基金去年7月中發動護盤股市的理由曾被社會質疑,而現在終止護盤的時機亦值得探討。國安基金借用社會「民脂民膏」的金融資源護盤股市,固有不得已之處,但政府自己開綠燈干預市場的行為,絕不應被視為執政的常態。政府進入與退出股市的時點都應客觀評估,實不宜以「虎頭蛇尾,射後不理」的方式運作。亦即,當國際政經事態緊迫時,行政院急著要召開臨時會決定護盤,但日後若無客觀護盤需要,卻要等到一季開一次的例會再輕描淡寫地退出市場。
政府設置國安基金條例源自早年被詬病動輒利用四大基金護盤的法制化。台灣身處地緣政治衝突前緣,加上產業多有高風險屬性,國際上的任何風吹草動,就會牽動股市熱錢快速進出,壓迫市場流動性,進而衝擊投資散戶的信心。不過,資本市場運作原本就有價格調節機制,除非「市場失靈」造成流動性枯竭而崩盤,外力實在不宜介入。政府或許出於愛護人民心理,認為穩定股價可保護散戶而不時干預市場,卻造就護盤股市成為台灣特有的金融政治顯學。
國安基金條例設置重點不僅是資金來源與決策方式,更須注意介入股市要「知所為與知所不為」。當初條例在立法時,政府特別提出三種事項,說明「動用時機應有明確之考量標準,以免對市場造成干擾」。既然國安基金的存在是以「備而不用」為原則,政府實應訂定施行細則,明確標示進場與退場的條件及時機。
國安基金過去八次進場的決策背景雖多與重大政經事件有關,但是否真需動用基金護盤,其實還是見仁見智的政治判斷。幸好政府早期自律,仍秉持「及早退場」原則護盤,故對資本市場運作的傷害尚屬有限。可是,國安基金近三次動輒超過200天以上長時間的護盤行為,著實已嚴重背離立法原意。
特別是這次政府護盤事例說明,未來國安基金的決策應該要更客觀、更透明才能昭信於社會。去年當台股仍是14,000點時,僅因市場預期護盤落空下跌,國安基金就「昨非今是」驟然改變決策而讓人感到突兀。觀察去年政府決定護盤前的三個月,美股與台股雖皆下跌,但台股跌幅要遠低於美國的那斯達克與費半指數,國安基金介入護盤,明顯背後是有高層指導。
其實,當時的台股日均成交金額近2,500億元,股市雖有賣壓但國內投資人仍勇於承接;台股最大負面因素反而是外資龐大的賣超。美國調升利率導致熱錢流出,並未造成台灣股市的流動性危機;政府逕自護盤股市,反而落入協助「唯利是圖」國際熱錢撤離台股的謬誤。
國安基金護盤後,委員會兩次例會仍繼續維持護盤的正當性顯然不足。尤其是去年第4季台股無論股價、成交量與法人進出皆屬正常,政府護盤讓人懷疑有地方選舉與內閣更迭等政治考量。國安基金即使不願領先退場,但當金管會解除股市穩定措施後,也應順勢召開臨時會停止護盤,而並非一定要等4月例會才再做決定。
設置國安基金並不是開給政府干預股市的空白支票;尊重市場機制才是政府管理股市的王道。這次政府護盤股市時機點存疑,而退場時間更被推拖。國安基金或許辯駁早已不再進場,但只要護盤陰影存在,就是政府對股市運作的不尊重與不信任。「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我們呼籲國安基金應明確訂定護盤實施標準,並讓第八次護盤就立刻結束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