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71字
去年台灣出生人數首度跌破14萬,創歷史新低。在2014到2016年,出生人數每年還都超過20萬,之後即一直下跌。在2020年的生育率,即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甚至已低於1,台灣已在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之列。
近年來台灣人口出現不少警訊。2019年台灣總人口達到2,360萬高峰後,2020年出生人數首度低於死亡人數,人口自然增加由正轉負,出現「生不如死」交叉點。而且在人口結構老化下,人口下降幅度也加快。根據國發會估計,到2070年台灣人口大約只有1,600萬,約為目前人口的三分之二。
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成為「高齡化國家」。之後歷經25年,在2018年超過14%,到達「高齡國家」標準。但只有花七年時間,2025年將會突破20%,成為「超高齡國家」。國發會推估在2039年及2070年,此比例更可能上升到驚人的30%及43%。台灣在短時間即走入超高齡國家,在全球實屬罕見。
2016年台灣15歲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開始減少,而且速度持續加快。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也在下降。另外由2017年開始,台灣65歲以上人口首度超越15歲以下人口,差距也在逐年擴大。
上述變化反應出所需扶養之依賴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即扶養比持續攀升,在2020年已突破四成,對於工作年齡人口負荷增加。人口老化下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必須增加,對財政也形成沈重負擔。
由於人口問題影響層面深遠,必須有全方位措施。為因應出生率下降,目前政府提供生育獎勵、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地方政府依據財政狀況不同也有不同的加碼幅度。但是相較於生兒育兒費用,可說是杯水車薪,無助於提升出生率。未來不應過度仰賴補助,應評估各式補助的成效;另外也需由健全完善生養體系著手,以解決目前托育環境不足的瓶頸。
人口結構變化亦影響到高等教育,目前大專院校已經受到少子化衝擊,一些私校已經退埸。預估未來出生率仍持續偏低,短期難以改善下,不但會有更多私校難以繼續,甚至會波及到公立院校營運。政府除了加速規劃大專院校退場機制,也需根據市場人力需求,有效整合高教資源,調整招生結構。
台灣除了工作年齡人口下滑,勞動參與率長期偏低,也使勞動市場供給不足;再加上台灣年輕人普遍較晚進入職場,使勞動市場人力供給短缺現象更為普遍。台灣雖然是屬於低失業率國家,但無論是在質與量上,人力供給均無法充分配合產業轉型及經濟成長,對於未來台灣發展,形成一大挑戰。
未來在實施延長義務兵役後,會進一步推遲青年進入職場的時間,所以政府也應積極解決年輕人晚入職場的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總體經濟環境,提供優厚就業機會,可以吸引青年早入職場。但也應推出更多元的政策,例如協助學生與就業市場銜接,包括振興技職教育,強化與產業的合作;以及提供完備環境協助青年創業。
另外政府雖藉由引進外國基層勞工,以及吸引國際人才,來彌補國內勞動市場缺口。近年在引進國際人才雖有一些成效,但與東亞各國相比,仍有成長空間。特別是在吸引國際青年人才方面,更應列為重點。
人口老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但是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則是始料未及。蔡政府雖然一再強調人口問題即是國安問題,但是已淪為口號,多項指標在蔡政府時期出現轉折後即無法恢復。而且由於配套措施不足,人口老化有逐年惡化的趨勢,台灣已面臨嚴峻的人口問題,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