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95字
在一波三折之後,內閣終於改組,由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雖然與在九合一選後立即改組的社會期待有不小落差,不過晚改總比不改好,然而新內閣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新內閣沒有什麼磨合期,政策必須立竿見影,也要先處理蘇內閣留下的問題;由於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只有一年,「行動內閣」又要快速轉型為「選舉內閣」,也將會影響施政績效。
新內閣首先要迅速解決「還稅於民」的議題。九合一選後,執政黨為了挽回急速下滑的支持度,拋出經濟成長下,政府賦稅超收,而以普發現金來回饋全民。在超收爭議仍未平息下,行政院仍將以現金發放為主的「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
事實上,在2020年新冠肺炎達到高峰,經濟活動幾乎停擺下,多數國家普發現金,目的是在救急救窮,以解決民眾基本生活問題。但目前在面臨高通膨、低成長情勢下,新內閣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可以更加審慎。
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確定無法保3,表現不如預期;通貨膨脹率為2.7%,低於大多數國家。人均GDP推估可達3.3萬美元,已在先進國家之列,但庶民卻大多無感。另外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也創歷史新低,凸顯分配不均日益嚴重;再加上薪資成長有限,不少民眾反而會覺得生活水準倒退。
分配問題在短期內不可能明顯改善,但至少要避免不再惡化。另外,新內閣除了要全力控制通膨外,也應維持民生物品供需穩定,避免再發生類似「蛋荒」的離譜情況。
在地緣政治對立、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因素的多重影響下,各國體認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調整同等重要。惟有強化產業發展,鞏固生產面,才能確保供應鏈安全,所以應挹注大量資源以厚植產業利基,主要是提供對產業的優惠,以及基礎建設的強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時代,未來政策有效性及政府執行力將是決定勝出的重要關鍵。
反觀蘇內閣多專注於細瑣環節,欠缺宏觀政策規劃,台灣已輸在起跑點上。特別是目前攸關產業發展的產創條例修正,即所謂台灣晶片法,雖然已經通過,但時機已落後其他國家。未來新內閣應推出具有全面性的政策,例如可在協助傳統產業創新,以及扶植中小企業發展,有更具體措施。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主要是由出口所帶動,但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各產業存貨消化過慢,以致全球訂單大量縮減,台灣出口開始疲軟;也使經濟成長降溫,預估出口衰退至少會持續到今年上半年。如何降低出口面的衝擊,是新內閣另一施政重點。
此波出口衰退主要是因為對大陸出口下滑幅度過大,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前年的42.3%,下降到去年的38.8%。雖然台灣對大陸依賴度降低,但成長也因而減緩。未來如何維持對大陸出口動能,並且供應鏈與大陸脫鉤,確保技術優勢,是新內閣一大考驗。
去年大陸對台軍演,兩岸關係幾乎失控,對台灣經濟有不小影響。在蔡政府「抗中保台」的主軸下,兩岸在國際不斷碰撞,在「零和」的結果下,台灣很難走出去。
目前台海情勢雖然看似平和,不過3月初大陸將召開第14屆全國人大,在習近平地位更加鞏固下,大陸對台灣圍堵有可能會加深。再加上明年台灣總統大選,兩岸情勢更加詭譎多變,在台灣國際參與很難有所突破下;如何避免兩岸擦槍走火,是新內閣更不能忽視的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