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23字
稅收超徵普發現金的議題喧鬧,一方面掩蓋了許多更值得探討的經濟議題,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許多人民對生活條件不滿的現象。理論上如果經濟成長的果實真能由全民分享,則近幾年亮眼的經濟成長數字不應導致這麼大的被剝奪感,甚至反映在大選的懸殊結果上。究其原因,若非經濟目標失誤,就是執行過程失當。
多年來,經濟成長是最受關注的經濟良窳指標,相對地,所得分配問題向來受到輕忽。然而分配問題惡化正是此刻台灣經濟最明顯的表徵之一。三年疫情下來,產業表現的M型化也帶動了勞動薪資的M型化,有人可連年領數十個月的年終獎金,多數人卻殷盼領到政府普發的現金。一年半來的通貨膨脹更是對中低所得階層的重擊,實質薪資的降低代表的是「實際被剝奪」而非僅「剝奪感」。
與實質薪資相同,經濟成長率也是一個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經濟變數,因此經濟成長若真由全民共享,則實質薪資的成長率應該接近經濟成長率才對。但實際情形不僅大相逕庭,還方向相反,也無怪乎民主選舉會真切反映多數人民心中的怨懟。
蔡總統在第一任之初即揭示政府的經濟目標是「創新、就業、分配」─希望透過產業的創新帶動優質就業,進而達到經濟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分配,這個目標很好,也具邏輯性,只是幾年下來,經濟成果不錯,全民共享則可能不獲認同。經濟目標既無疑義,需關心的就是執行過程。
近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能是受惠於台商回台投資潮。投資潮的好處除了提升經濟成長率,便是希望能藉此提供更多高薪優質的工作機會,帶動整體薪資的成長,甚至後者才是主要目的,畢竟投資或出口都只是手段,好的就業與薪資才是有感的經濟目標。就結果來看,台灣的確增加許多高薪就業;然而薪資提升難免衝擊低薪產業,特別是低薪現象最為明顯的內需服務業,飯店業高喊缺工卻又無法(不願)支付較高薪資正是顯例。其實,當開始期待投資潮帶動高薪就業以解決普遍低薪的陳年困局時,政府就應考慮到這些可能的後續效應。如果遇到低薪產業,就只能妥協式地提供協助,無論是增加開放移工或雨露均霑式的紓困,而非引導產業轉型創利或安寧退場,當然可以想見產業M型化、薪資M型化的經濟表徵永難改變,低薪困局與民怨也難以根除。
稅收超徵普發現金招致的批評有兩點最值得關注。一是經濟成果由全民共享絕非透過普發現金方式來達成,而是應透過良好的產業創利與薪資提升來成就,這是基本的經濟原理。二是普發現金會使有限資源無法用在最高投資報酬率的用途上,這也是財政基本原理。綜合這兩點,雖然普發現金可得到一時快感,卻可能犧牲了未來更甜美的果實。
若參考國外經驗,日本為了普遍提升薪資,讓願意支付高薪的企業得以享受減稅等優惠,荷蘭促進企業界創新來創利,政府資源只挹注給具有創新元素與相關努力的企業。這告訴我們當資源有限時,若一視同仁地花掉,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刺激進步的誘因,也就不會有未來更大更美的果實。
政府若真正重視「創新、就業、分配」的目標,就應認真檢視手邊有限的資源與政策工具是否朝此目標邁進,但實情可能是與目標扞格的成分居多。值此選後政府大力檢討之際,我們希望政府能看到根本性的問題,而非只提供人民暫時的「止痛劑」。「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是政治領袖的胸懷,但民之所欲甚多也難辨,需有睿智與勇氣摒除那些見樹不見林、見短不見長的政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