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服務業需要更精細的景氣指標

服務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服務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340字

經濟日報 社論

經濟情勢詭譎多變,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情勢原來一片大好,沒想到因俄烏戰爭引發高通膨,加上全球升息而讓消費和投資雙雙受創,迎面而來的是迅速反轉的景氣,今年第4季和明年的全年經濟,都難令人樂觀期待。

然而,對台灣而言,除了要面對景氣突然反轉的挑戰外,還有如何根據經濟統計或指標,做出施政或投資決策的困境。從三年前新冠疫情開始之後,台灣的經濟統計和景氣指標,就出現了令人困惑的狀況:一方面,台灣出口大增,因為疫情讓國際對遠距通訊需求增加,導致資訊產品的出口需求遽增,台灣高科技製造業因此欣欣向榮。再加上美中對抗、台商回流,台灣固定投資顯著增加,全都反應到和國際比較相當出色的經濟成長率上。然而,台灣的服務業卻因疫情的嚴重衝擊,到處呈現關門歇業或是放無薪假的悽慘狀況。而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其實占台灣總就業人數的六成以上,也就是說,台灣多數受薪者或多或少都成為疫情下的受害者,但整體經濟數據卻是「景氣良好」,連失業率也沒有因疫情而特別嚴重,這不是很離奇的事嗎?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統計和指標,幾乎都將服務業和農工業(以製造業為主)混在一起,因此難以看出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差異狀態。例如,主計總處或國發會公布的經濟成長率、物價指數、失業率、景氣指標和燈號都只有整體數據,只有「採購經理人指數」分別有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以服務業為主)的。以今年10月份的採購經理人指數而言,製造業從9月的44.9回升到45.4,呈現上升0.5的走勢,但以服務業為主「非製造業」指數卻從52.2降到50.0,整整下滑了2.2,清楚顯示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各種統計或指標,若未能分別顯示兩大產業間的趨勢異同,當然就讓人難以摸清狀況,並據以做出經營決策。

一般而言,「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這兩項數據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政府和企業都高度重視,賴以做出決策。經濟成長率會有「年」和「季」的統計,事實上兩大產業的成長率資料都有,但奇怪的是,主計總處就只公布整體的數據,不公布製造業和服務業兩大產業的個別數據。雖然經濟部會公布批發業、零售業和餐飲業等三大服務行業的每月營業額統計,但究竟不是服務業的整體數據,也不是經濟成長率的增值概念;這使得相關的政府機構難以掌握服務業的可信賴資料,據以迅速提出對策,民間企業也同樣面臨難題。

另外,「失業率」理論上無法做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分別,因就業者可在兩大產業間移動。但為了決策方便,可以設計一種兩大產業皆宜的「潛能失業率」加以公布。例如,以每月或每季服務業(或製造業)實際就業人數,和過去三年來,每年服務業(或製造業)最高就業月份的就業人數的三年平均之間的差異,衡量出當月或當季的就業人數的「潛能失業人數」,轉換為比例就成為服務業(或製造業)的「潛能失業率」。

在目前服務業寒暑不定、經常存在大量無薪假和顯著減薪的情況,需要更細緻的產業資訊,方能決定政府的輔導或救濟措施,及企業的投資決策。因此,「潛能失業率」具有重大的決策價值,值得主計總處研究提供。

我國缺乏服務業統計或指標可用的尷尬現象,已經存在多年,負責統計和編列指標的主計總處或國發會,不應「蕭規曹隨」或抱著「不做不錯」的官僚怠惰心態;特別是在服務業已占就業市場六成以上時,更應迎頭趕上時代需要,反映現實。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移工引進需要人頭稅及配套措施
下一篇
由雞蛋、乳品看加入CPTPP困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