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19字
數十年來,美國是全球化的強有力推手,近年出現的一些逆全球化現象,也是美國主導運作的。今年10月更針對中國祭出一系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的管制措施,引發中方不滿,日前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貿易爭端告訴。詭異的是,奉行資本主義而崇尚自由貿易的美國使力壓制全球化,標榜社會主義而實踐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這時卻堅決捍衛全球化。
全球化的大道上近年出現一些人為障礙與轉轍器,大趨勢雖然不變,但改變進程的岔路增多了,阻梗前行的石塊變多了,也看到有些車子打起倒檔了。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台積電移機典禮上高呼「美國製造回來了」,就是倒車所發出的聲響。全球化是基於比較利益算計而來的運營模式,計算比較利益的公式不斷更迭,而且不僅大企業在算,政府基於國家利益、政客基於選票利益也躋身計算與引導,所以航向跟著變。
美國先前是全球化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曾試圖藉著自由貿易把大陸納入全球貿易體系,進而將其融入西方國家主導的經貿與價值體系中。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對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國家整體利益也是利大於弊,但造成大量受害者,尤以藍領階級為然,川普借題煽風點火,吹響保護主義的號角,將「美國優先」魔音響徹選舉戰場,致使全球化出現逆流,新冠病毒及美中戰略對抗則火上加油。拜登延續這股逆流,既抗俄又制華,乃將貿易斷鏈及供應鏈轉移的政策擴及全球,如今已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打得七零八落。
壓制中國是美國的急切要務,所以將貿易戰延伸到科技戰,戴著絨絲套的重拳奮力打擊,此乃強權國家及跨國公司追求利益極大化而生的摧折,尚未造成全球化的全面逆轉,逆全球化是表象。原本打的是經濟算盤,現在加上了地緣政治利益的計算機,算出來的結果是全球化方向基本正確,但前進的路徑要調整,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上更要開闢分岔道路,我走我的陽關道,你只能去走獨木橋。
全球化巨輪被颶風吹得劇烈搖晃,助因之一是美國為強化美中戰略對抗的戰力,而積極推動陣營化的形成,以便打群架,從而對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構成更大的擾亂作用。美國挾科技霸權重組供應鏈,祭出長臂管轄號令盟國跟進,歐洲國家既要給美國面子又要顧經濟衰退的裡子,所以很陷入掙扎,東協及南韓受兩強夾擠左右為難,最貼緊美國步調的是英國、日本與台灣。全球化原來是國家和企業基於工具理性的追求而興,無關意識形態,但為了集結理念相近國家加入集團化鬥爭,而加入了「民主對抗專制」的和弦,滲入價值理性的思量,致使捶擊全球化的榔頭更加乓乓價響。
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的巨輪猶在破浪前進,雖已非運作如常,但至少未被逆風改變基本航向。過去40年的超級全球化及經貿自由化廣獲多數國家接受,成為全球經濟運作的主旋律,藉由「以規則為基礎」的運作方式,讓貿易、投資、科技、資本及人才的流動方向依市場經濟法則決定;只要符合比較利益的經濟規則,各國政治、外交與價值觀的差異不會形成對經貿及科技往來的限制,否則將損害國家與企業的利益。
明乎此,台灣夾在美中兩強拉鋸中,實應牢牢站在主體性立場上,依循工具理性的原則考量,勿受美國基於國家利益最大化而來的逆全球化舉措所左右。台灣畢竟受惠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良多,大陸也是台灣經貿利益關鍵所繫,因此利益極大化才是最好依歸,切莫受外人擺布而自殘自害。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