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多管齊下 解決農產銷陸困境

解決兩岸農產貿易困境,惟有擺脫意識型態,多管齊下方能解決,也才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實保障農漁民利益。記者劉學聖/攝影
解決兩岸農產貿易困境,惟有擺脫意識型態,多管齊下方能解決,也才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實保障農漁民利益。記者劉學聖/攝影

本文共1322字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大陸自去年3月起,以檢驗出有害物質為由,先後暫停台灣多項水果及漁產品進口。在禁令仍然未解除下,最近又以未完成進口註冊程序為理由,幾乎全面禁止台灣水產品進口,對業者衝擊更大。

以前我方先由中央帶頭譴責陸方,營造反中氛圍;再鼓勵全民多消費被抵制產品,鼓勵多吃「愛國水果」、「抗中石斑」;同時由「強化內銷、拓展外銷、多元加工」等三方向應變。此次禁令牽涉產品層面更廣,如果仍沿用以往因應的「標準模式」,必定會失敗。

推薦

政府通常採取直接收購的補貼方式,來降低農民損失。以石斑魚為例,由於外銷管道拓展有限,農政單位規劃由學校營養午餐來吸收;但國內產銷系統準備不及,目前仍有多數學校仍未消費到石斑魚。而且今年石斑魚由學校吸收,那麼明年是否改由其他單位吸收?未來大量增加過剩的水產品又將如何處理?又如何開拓其他外銷管道?目前均沒有明確規劃,農漁民面對不確定性反而更高。

基於地緣關係,中國大陸為台灣農漁產品最主要海外巿場,再加上中國減免關稅的讓利措施,目前被暫停進口的農漁產品,不少享有零關稅;而中國的一般關稅則為兩位數,進一步擴大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優勢,但同時也增加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由於出口大陸突然受阻,基於維持農漁產品生鮮,台灣需要迅速轉移出口,但卻面臨不少瓶頸。首先在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加持下,台灣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普遍面臨高關稅,但其他競爭國家藉FTA之利大多可以免除關稅。其次,也有些台灣農漁產品不符合部分國家的檢疫標準,以致無法進入中國大陸,但也進不了其他國家的情況。

為了彌補出口劣勢,政府也採取出口補貼的短線救急方式;但是出口補貼除了違反WTO規範,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質疑,在中國大陸大幅增加產品禁令範圍下,長期經費更不可能支撐。

在國際上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向中國大陸提出「特別貿易關切」,並宣稱若陸方仍我行我素,將要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告,來討回公道,但是陸方完全不理會。政府表示要在WTO爭端解決機制控告中國大陸,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尚未付諸行動。除了因為曠日費時外,另一可能原因是大部分被中國大陸停止進口的產品,台灣目前仍禁止由中國大陸進口。雖然兩者並無關聯,但若未來若台灣控告陸方違反WTO規範,台灣對中國大陸更嚴格的進口禁令,反而可能會被陸方挑戰。

中國大陸宣布暫停進口理由牽強,充滿政治操作。因為公布檢驗出有害物質欠缺科學證據,對之後我方提出的合格科學證明也置之不理,特別是由公布禁令到開始執行,幾乎沒有緩衝期,不符合國際規範。由於兩岸官方溝通管道早已中斷,無法解決問題。未來應考慮由地方政府或非政府單位與對岸溝通,以求突破僵局,否則受傷害的還是台灣農民。

另外由目前經驗可發現農漁產品不但外銷受阻,就連內銷通路也不順,所以需有整體規劃,尋找市場出海口,應由市場需求面進行產銷規劃。農漁產品市場消費特性不同,檢疫標準也有差異,所以必須先對海內外市場需求面有完善調查,找出各市場適合拓展的產品,才能擺脫對特定市場的依賴。

農漁產品生產多有季節性,價格亦隨之波動,所以也應由供給端調節生產,並確保行銷通路順暢,力求價格穩定。

解決兩岸農產貿易困境,惟有擺脫意識型態,多管齊下方能解決,也才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實保障農漁民利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小確幸」服務業面臨大挑戰
下一篇
Fed鷹式決策鴿式指引的深意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