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晶片法挺台鏈 也莫忘挺中小企

行政院上月17日通過號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 經濟日報視覺設計中心/製作
行政院上月17日通過號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 經濟日報視覺設計中心/製作

本文共128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上月17日通過號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蘇揆霸氣說,這是史上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草案,政府要用行動支持半導體產業。對照此刻包括美國、歐盟、日本與南韓等國家,莫不祭出豐厚補貼,重建本土的半導體供應鏈,台灣跟進可說無可厚非。不過,政府卻也應當正確理解,「去台化」的威脅,同樣落在中小企業身上,他們也需要政府的關愛。

台版晶片法案的誕生,遠因與美中貿易競逐,美國亟欲在敏感核心領域「去中化」,並抑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有關。在此脈絡下,美國積極吸引本國與盟國的半導體大廠,在美國本土組建半導體基地,由此也激起更多國家在地生產晶片意識,無論做不做得到,全球掀起一波政府補貼浪潮。

推薦

而在10月底,半導體業界傳出「去台化」的聲音,更可說是催生本次台版晶片法案的近因。最早的「去台化」描述的是,為避免台海危機,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應當做到「去台灣化」,或是「去台積電化」,以降低風險。如斯「去台化」,充滿惡意攻訐且具針對性,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就曾說,這是一些國外半導體廠商,如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帶出的風向。

不過,自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來台引發台海危機後,另一種更為實存的「去台化」,卻已是現在進行式。那就是,不少上游訂單業主,會要求台灣企業,不要集中從台灣出貨,要更加分散風險。若是加上過去幾年,台灣企業被要求的「去中化」,如今的台灣企業,生存挑戰可說是更加嚴苛。

回過頭來看台版晶片法案的內容,它主要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提供兩大優惠。一是企業前瞻創新研發支出25%,可抵減當年度營所稅;其二是購買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或設備,不論花多少錢,支出5%,亦可抵減營所稅。兩項優惠若是併用,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的一半。

儘管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該法案不只適用半導體,5G、低軌衛星及電動車等產業,也都有抵減優惠機會。不過,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與「先進製程」怎麼定義?研發規模與研發密度的標準,又是什麼?由此更加令人質疑,台版晶片法案,如同其名是為半導體中的大企業量身訂製。

正如一位中小企業主所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了40多年,在產品、技術、人才上,都已相當成熟且具國際競爭力,即便今天政府不補助,這些半導體產業還是會繼續投資,且永保競爭力。反觀台灣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政府能夠拉一把,幾年後,這些中小企業很有機會能加入護國山脈,更能回過頭來,鞏固護國神山或者本身就是新一座的護國神山。

台積電(2330)(2330),當之無愧是台灣的產業標竿,多年來,台積電與其他半導體從業人員、企業一同努力,點點滴滴累積出舉世罕見的「矽屏障」,並未辜負「護國神山」的美名。惟政府在做資源分配時,本應少做錦上添花之事,試想,幾百億元的優惠補貼,對比大企業每年千億元的研發支出,猶如杯水車薪。

政府與其傾斜大企業給補貼,不如從環境面,如產業聚落、人才培育、基礎研究等方面著手,讓更多企業可以雨露均霑。尤以此刻的「去台化」,正如急雨般,不分大中小規模,一同打在台灣企業身上,資源稟賦稀缺的中小企業,也應當是政府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鮑爾鷹派發言 市場驚魂未定
下一篇
美中貿易戰五周年觀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