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自從去年起,央行不再設定M2貨幣供給年成長目標區而改為「參考區間」後,這已成為一個懸疑命題。過去一年,面對新冠疫情與全球經濟不確定,央行很努力地維持金融體系的健全性;前有降低政策利率,後有信用管制打房及調節外匯市場。最近總裁又對外示警,擔心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脫鉤,恐會資產泡沫化。央行勤於任事值得肯定,但部分施政作為的思慮則是讓人一頭霧水。
央行過去長期設定M2在2.5%-6.5%年成長區間做為政策目標的做法,早已非世界主流央行的操作模式。況且M2目標區與物價及經濟成長的鏈結關係愈來愈不確定,因此央行的政策目標改弦易轍是可以被理解的。不過,我們觀察到M1B自去年7月起跳升為10%以上的年成長率,到了11月甚至超過14%。指標性M2自去年9月突破7%年成長率後持續上升,更是近年來罕見。近日股匯市巨幅變化,這兩項指標預期還會有突破性地成長。貨幣供給成長大幅超出過往的目標區,難免會引發社會的疑慮。
央行掌握國家貨幣供給公器,政策執行影響國計民生甚巨,理應昭信於社會。貨幣政策的透明與問責,是先進國家央行制訂政策時謹守的兩大原則。例如,美國聯準會、歐洲、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的央行都明確設定物價上漲率做為貨幣政策目標。即便當金融環境劇變時,央行也多會宣示在維持物價平穩前提下,進行替代工具的操作。
反觀我國央行在《中央銀行法》多重經營目標的法律授權下,貨幣政策若無優先緩急,社會反而無從問其責。央行顯然有必要更具體地說明為達到政策目標所做的努力,但這不是靠總裁開記者會解釋,而是應該呈現在理監事會議決議的新聞稿中。然而檢視上個月會議結論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今年經濟成長溫和,物價穩定,所以政策利率不變,仍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呈現一季才開一次的理監事會議結論,是無法讓社會看到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成效。
同樣地,對於社會平時就關心的新台幣匯率水準,央行政策說明動態穩定的範圍訂在「名目有效匯率大致維持在過去36個月移動平均值上下5%」。近日大家飽受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的壓力,尤其想知道央行因應國際資金移入的政策思維,可是我們在理監事會議決議新聞稿卻只看到,「密切注意資金進出情況,並本於職責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及金融市場之穩定」。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36個月的移動平均變化,在政策思考中扮演何種角色,也未在文件中展現。
先進國家央行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市場利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我國央行把重貼現率做為政策利率操作架構的上限,而7天期央行存單利率視作極短天期市場利率的下限。若以當前貨幣市場狀況來看,利率下限重要性要高於上限。然而根據央行統計,去年11月金融業隔夜拆款加權平均利率為0.080%,但央行發行1-30天期定期存單加權平均利率卻為0.274%。極短天期市場利率是否出現我們該關切的政策問題,理監事會議決議內容亦未見具體說明。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央行貨幣操作密切影響金融與經濟榮枯,社會因此需要可被理解的央行政策。過去這段時間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險惡,央行日常操作必然盡力維持金融穩定,然而透明與問責畢竟是央行執行貨幣政策取信於社會的兩大支柱,我們因此還是期盼央行理監會議能對外有效說明,其面對政策目標與現實狀況的差異,以及所做的因應改善措施。
相關新聞
- 正視央行匯兌損失的風險2021-03-05
- 「鳳梨之亂」背後的深意2021-03-04
- 化解鳳梨危機 不能只靠反中2021-03-03
- 銀行跨國投資設點應有的認知2021-03-02
- 研發輔導應擴及弱勢產業2021-03-01
- 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2021-02-28
- 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2021-02-27
- 中國大陸將數位貨幣視為國家戰略 背後盤算為何?2021-02-26
- 圖書免徵營業稅應回饋消費者2021-02-25
- 美中經濟政策分道揚鑣2021-02-24
- 房屋稅改革應全方位落實2021-02-23
- 正視疫情對基層勞工的衝擊2021-02-22
- 數位轉型政策 勿淪口號掛帥2021-02-21
- 從荷蘭病看新台幣匯率保衛戰2021-02-20
留言